峽谷魂—大渡河谷上一個讓人驚嘆的村莊
它叫古路村,位于雅安市漢源縣大渡河畔,在千仞絕壁上
這是上山的路
d1.成都---烏斯河(宿:烏斯河車站旅館):n871車次20.20發車
d2.烏斯河—長河壩---古路村小學(宿:古路村小學)
早上烏斯河坐火車到長河壩車站(1.5/人)
步行到一線天(半小時)一線天大橋徒步至古路村小學
d3古路村----一線天---老昌溝(前段)---長河壩----烏斯河---成都
早起下山,從一線天向老昌溝出發,前進1小時左右原路返回,步行到長河壩坐火車返回烏斯河(8619車次14.40發車14.53到達),烏斯河火車返回成都(烏斯河---成都k118車次16.31發車22.08到達)
同為天下人,最為揪心是孩童
古路村的孩子無疑是天下最美的孩子,他們有強健的的體魄、紅潤的面龐和明亮的眸子, 但是封閉的生存環境的對他們的成長打了折扣。我們此行共見到三十來個小孩,包括蕎花山莊見到的十個左右在內,總的印象他們著裝比較臟舊,但服裝款式并不落后,這些衣物除自已購買外,有些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另據筆者觀察,他們中大約四成沒有鞋穿打著赤腳。
同外界相比,后天成長條件的不足,帶給孩子們的不光是生活質量低下,還有心理和性格上的差異。從接觸的小孩來看,七八歲以下年齡段的,在外界人面前普遍顯露出膽怯、憂郁和茫然的目光。從筆者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個有漂亮園臉的學前班女孩子,臉上自始至終沒露出過一絲笑容、寫滿憂郁;另一個蕎花山莊的小女孩,遠看生人時還在笑,走近拍照時她馬上顯的驚恐萬分。
年齡大點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就不同,給人充滿自信的感覺,他們騎在馬上悠然自得的樣子,是山外孩子不敢想象的。在返回的懸崖路上,遇上一個獨自趕馬回家的小孩,馱負重物的牲口在他指揮下乖乖爬坡,讓人看了感慨萬分。
古路村的孩子很漂亮,他們的面部表情很有特點,眉宇的一擰一動,目光的一顧一盼,和影視童星沒啥兩樣。那個見生人驚恐萬分的小女孩,在我眼中看來,一點不比秀蘭·鄧波兒遜色。
返回時,我們中不少人把干糧分送給孩子們,并為此次行動沒作充分準備感到遺憾。以后去古路村的人千萬別忘了帶點鉛筆本子、衣服鞋帽送給他們,否則下山時你會感到很后悔的。
古路村孩子的明天到底怎么樣,是同父輩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是繼續趕馬懸崖?我們不得而知;他們是否走出大山,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就業方面,享受到山外人一樣的“國民待遇”,我們同樣不得而知。然而他們的今天至少應當過的好一點,這有賴于古路村物質條件的改善,有賴于他們父母的努力。但是對那里的山民來講……
索橋
路在絕壁上
回望大渡河
穿山而過的小路邊就是懸崖
路邊休息的山民
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2004年立的修路石碑
被當地人稱為大路的山道寬不足一米
行路須緊靠巖壁
維修路是這里永恒的話題
這里家家戶戶都養狗
放馬坪
淵曲村,孩子能吃上面條就不錯了
一些婦女嫁進來后就一輩子沒有回過娘家
談起祖先的居住地,這位村民一臉神往。
絕壁上的這些村莊主要出產玉米、洋芋、大豆、蕎麥。只有少量的核桃等經濟林木,由于土地貧瘠并且稀薄,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元。
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選擇到鄰線的礦山上打礦掙點錢補貼家里。
村民盼望通電的心情很急切,其中一40多歲村民對記者說:“要是哪個當官的讓我們這里點上電燈,我可以喊他爺爺。”
土地貧瘠
低頭可見大渡河,但村里嚴重缺水
有的土地坡度竟達到了70度
一場暴雨下來,常常顆粒無收
一位村民上山種洋芋
洋芋甚至也是主食
婦女要干和男人一樣重的活
僅靠種地,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很難,母親的臉上常常掛著憂傷。
做飯取暖全靠材火,森林也越來越遠
下山也是危險之旅
油燈下的長夜
<img src="h</body></html></p> </body></html>
關鍵字: 烏斯河 大渡河 淵曲村 長河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