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劍影成過去追尋丹巴古老碉樓的滄桑
出丹巴縣城沿大渡河而下,行大約7公里,只見河對岸山坡上,數十座碉樓拔地而起,或三五一群,或獨立山頭,碉與碉之間相互呼應,依山成勢,形成蔚為壯觀的碉樓群,“高十余丈……狀似浮圖。”這便是著名的丹巴碉樓。
丹巴的碉樓是由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嘉絨藏族所建。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絨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片石筑墻的工藝,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防御野獸和戰爭,修筑高碉成為川西北河谷地帶嘉絨藏族典型的文化特點。
從現存的碉樓看,功能約有4種,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筑于懸崖險道之上,或者橫擋于要沖,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頭,傳遞信息;寨碉是為保護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戰爭工具,一般佇立于村頭;家碉多與樓房相連,平時作為貯藏室,遇有戰事,也可用于戰爭。所有碉樓的樓門都開在一兩丈高的地方,門前放有獨木梯,一旦敵人來犯,只要退入碉樓,抽掉樓梯,關上樓門,極難進入。況且樓內設有箭眼,遠則箭射,近則滾木?石,易守難攻。
經過鐵索橋入村寨,近觀碉樓,皆為片石砌成。高者十余丈,低也有五六丈。碉堡基礎寬有丈余,一般為巨石砌成。碉身多為四邊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最多的一個碉樓有13只角。雖然皆由片石砌成,但墻體表面光滑,縫隙緊密,棱角筆直,可見建筑師具有高超的設計能力和工藝水平。
碉樓在歷史上確實與戰爭有密切的關系。丹巴地處大渡河谷,氣候溫和、土地肥美、物產豐富,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部落戰爭和冤家械斗。唐朝反對吐蕃東擴曾經在此發生過戰爭。
關鍵字: 大渡河 建筑師 鐵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