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行的感覺
因為怕麻煩,從來沒有勇氣獨自出游,哪怕是自己居住的城市,也沒有想自己獨自走走看看.看到有些網友的驢行獨步天下行,打心眼里羨慕和佩服.最近幾天在家呆著實在無趣,終于決定去都江堰玩玩.
有朋友相伴在20多年前就去過都江堰了,現在印象早已模糊了.13日上午先乘公交到茶店子,再坐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路班車,11點過就到了都江堰.在車站對面隨便吃了點,就上了4路公交.一直到都江堰景區下車.在景區右邊的南橋一下映入眼簾.南橋是跨江而建的一長廊,建筑宏偉,長廊頂色彩艷麗,兩邊是歷代書畫和詩詞.漫步在長廊里,一邊欣賞詩詞字畫,一邊感受涼風習習拂在身上的愜意.身心感到無比舒暢!長廊外,江水湍急,頗有氣勢!南橋在民間是非常有名的,說到都江堰就會提到南橋,也算是個標志型建筑,可惜在網上卻尋不到它的名字.
南橋內景
南橋內景
橋下湍急的流水
從南橋出來走進離堆公園.整個園內綠意盎然,風景優美.正前方是伏龍觀,,伏龍觀的右下邊就是有名的寶瓶口,江水滔滔涌入.當初為了通往成都的航道進水穩定,抵御洪水和泥沙,李冰在堅硬的礫巖中,鑿開離堆,形成寶瓶口,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三大工程.
花洲棧道與寶瓶口
寶瓶口
寶瓶口
從伏龍觀往左轉,穿過離堆古園,就到了飛沙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大工程.飛沙堰地勢略高,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巧妙的利用離心力作用,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實在是太神奇了!
飛沙堰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從飛沙堰左邊的水閘大堤上走過去,沿內江左岸前行,右手邊是江水急速的流淌,左手邊是密密的樹林,林中有小路可以穿行(為了趕時間可以直接坐觀光車)反正是游玩,我于是悠悠閑閑的時而看看江水,拍兩張對岸的景致,時而在林中小路上穿行,感受一份休閑與清涼.和我一樣走路的人不多,只見觀光車不時的開過.不過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大工程處----魚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功能。
魚嘴
遠眺魚嘴
外江
涌進外江的水流
這一偉大的設計巧妙的水利工程,給成都平原帶來了上千年的福澤,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李冰父子也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景仰愛戴.走過何先德夫婦為民所建的安瀾索橋,沿江依山而建的二王廟就掩映在青翠的綠數中,里面供奉著李冰的石刻像.同時由于環境的清幽,這里也成為了有名的風景游覽區.
安瀾索橋
為民建橋的何先德夫婦
林木掩映中的二王廟
李冰石刻
獨自在這里游覽,古人的智慧,為后人造福的作為,讓人感慨不已!反觀今日的地方官員,終日為眼前的名與利絞盡腦汁,有幾人能有遠視的眼光和為民為國費心出力的胸襟?唯愿在我們的周圍也能見到或聽到這樣的好訊息吧!
一個人游,感覺很自由,也很舒適,隨自己的心意可快可慢!看來以后該多這樣走走哦!
關鍵字: 寶瓶口 成都平原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