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城之閬中
閬中是我童年的記憶,上世紀70年代隨母親去過一次,那里是父親的出生地。那時候的閬中是破舊、骯臟的,是滿街的酸醋味,從那以后我們再也不愿回去了。想不到這些年閬中竟成了與鳳凰、平遙、麗江齊名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于是童年時那份發黃的記憶又帶我回到了閬中。
閬中的老城面積達1.5平方公里,連綿不絕的老房子,全都是青瓦覆頂、木質結構的平房建筑,古香古色中透著濃濃的古意。窄窄的古街道縱橫交錯著,一律以青石板鋪路,兩旁商鋪酒肆林立,可以想象出古城當初頂盛時期的繁華和興旺。
閬中的街巷多為東西走向或南北走向,它們將舊城區分隔成一個個的方形的民居院落,大院套小院,天井連天井。在這些古街院中,還有一種呈多字形結構,即第一重天井和第二重天井不在一根軸線上,錯位成一個“多”字,房間平面圖為菱形。這樣的結構,寓意“三多”:多子,多福,多壽。這在全國古民居建筑中十分罕見,整個古城保持著樸實、典雅的風貌。
閬中古城的建筑有著雕鏤精巧、典雅古樸的門窗;窗戶上雕刻著精細的花鳥魚蟲的窗花;墻頭和檐下飛揚的翹角;被煙火熏得烏黑透亮的房梁板壁,以及散發出淡淡霉味的蚊帳……古城千年的文明,就從這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中徐徐地滲透出來。
午后,搬一把掉了漆的藤椅,慵散地坐在天井旁,泡一壺釅釅的香茶,看老屋在陽光下緩緩移動的斜影,氣定神閑之余已然忘記自己在城市里的逼仄。
閬中可游的地方還有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的凈圣庵街17號的李家石門大院,巴巴寺、張飛廟、杜家大院、錦屏山、狀元街的川北道貢院等地方。另外,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閬中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人的足跡,杜甫、司馬光、陸游、蘇軾、文同等人都留下了吟詠閬中的詩篇。閬中還是三國文化名城,張飛死后就葬在這里。
城外的鄉野是典型的四川民居風格,白墻灰瓦,簡單的線條勾勒著房屋的外墻,有一份四川人坦蕩與直率。
閬中曾為巴子國國都,多民族長期聚居融合,形成獨特的民俗文化,久已不見的巴渝舞、偶爾可見的川北燈戲、以及皮影、剪紙等民間技術,為寧靜的古鎮生活注入了豐富多彩的內容。
關鍵字: 豐富多彩 歷史名人 歷史文化 張飛廟 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