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數民族高山村寨賞人間天堂
去高山之上的靜謐村寨躲個清閑,不僅涼爽舒適,還因藏在深山人未識而有著濃郁的神秘色彩和異域風情,吸引著眾多資深老驢千里迢迢前往探訪。
新都橋鎮:海拔三千多米的“攝影天堂”
從成都西行過雅安后不久,就進入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沿著川藏公路南線前行,康定縣城大約西行80公里,就看見一個個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兩旁,一條淺淺的小河與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這就是海拔3300米左右、被譽為“攝影天堂”的新都橋鎮。新都橋的藏式民居極有特點,寬敞的白墻院子和朱漆大門,房屋大都采用石料建造,每座樓房的每面墻上開著三四扇窗戶,窗沿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著象征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如果提出請求,藏人會歡迎你作客,并且給你沏酥油茶,讓你拍照。
清涼指數:在北京還是酷暑炎熱之時,這里天高云淡,微風送爽,一群群牦牛和山羊,點綴在新都橋田園牧歌式的圖畫中;遠處的山脊,舒緩地在天幕上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好一派美麗的川西風光。
其他看點:新都橋東為《康定情歌》的康定縣城,西南有著名的稻城。北通甘孜,南接理塘,在這條從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經之路上,沿途要翻越海拔4900米的折多山,可遠眺蜀山之王——貢嘎山,還能欣賞腳底云海。
交通:這里距離成都437公里,每天清晨有一班長途汽車。康定車較多,但因路況差,自駕車也需要3.5個小時,還是在不出現擁堵的情況下。新都橋最好的賓館是鑫康珠酒店,房價大概100元/間/天,比較便宜又好的有康珠酒店,標準間的價格是60元/間/天,和鑫康珠是一家的。
吞力屯村寨:體驗黑衣壯獨特的生活方式
那坡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東及東北部與靖西縣相連,南及西南部與越南的高平、河江兩省交界,是廣西陸上疆界線最長的縣份之一。壯族是那坡縣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有12個族群之多。
高高的白云山上居住著壯族的一個支系——黑衣壯。黑衣壯是壯族一支特殊的最小支系,居住在那坡西南部的大石山區,有5萬多人口,占當地壯族總數的33%。黑衣壯以黑色為美,以黑色作為族群的標記。
黑衣壯居住集中,不少村落的黑衣壯達到90%以上。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黑衣壯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黑衣壯的生活形態在壯族個支系中保留得最古樸最傳統,人類學專家稱之為壯族的“活化石”,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清涼指數:高山村寨吞力屯內有著名的民族風情園,走進村寨,一股山野氣息迎面而來,涼風習習,大自然的原始氣息充斥你的每一根神經。
其他看點:各家婦女都自己紡線、織布,手工縫制黑衣壯服裝、飾品。定時表演絢麗多彩的民族歌舞,濃郁的壯族文化風情歌舞表演別具一格,引人入勝。具有民族旅游、邊關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多種獨特體驗。
交通:吞力屯村寨距離那坡縣城11公里,距百色市區254公里,距首府南寧405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700公里,平孟口岸距越南高平48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內200多公里。每天都有班車從那坡縣城發往上述這些地方。高速公路很快也要延伸于此。吞力屯村寨內有干凈、簡潔的家庭旅館。旅館附近有商店,甚至小酒吧。黑衣壯風情園門票60元,網上訂購,可優惠到50元。
普格:游人罕至的彝族村寨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地帶。普格縣位于大涼山南部,東臨布拖,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居住著彝、漢、回、布依、苗等16種民族。
普格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文聚集,風光獨特,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普格縣小興場夾鐵鄉,躲藏在大涼山深處。相對封閉的環境,讓這里的彝族民眾還保持著比較傳統的生活方式。雖然自來水管已經接通到每一戶的院內,家家也都用上了電,并且很多家庭都使用電飯煲蒸飯。但是他們的飲食基本屬于彝族式的,比如招待客人時端上餐桌的“坨坨肉”,就是當地的一道特色飲食。
清涼指數:小興場夾鐵鄉少有游人涉足,這里安靜、原始、隱蔽,少有城市的人來人往,偶有來訪者,他們就會好奇地圍著你,用我們聽不懂的語言,悄悄地評論著你的裝束。在大山的環抱中舒舒服服地住上幾天,伴著這里的清風美景度過一個完美假期,也不錯。
其他看點:普格縣自然風景奇特,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螺髻山,國內外罕見的古冰川遺址、角峰刃脊、高原湖泊、杜鵑花海、溫泉瀑布,被稱之為“螺髻五絕”。境內還有廣闊的原始森林;被譽為西南第一泉的普格溫泉;具有塞外草原牧歌情調的,集牧場、高山湖泊、彝族文化為一體的高原風光;還有瑪瑙洞等眾多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觀和古石刻、巖畫、碑文等文物古跡。
交通:普格交通以公路為主,國道108線貫穿全境,距州府西昌只有76公里,每天早晨9點發車,但返回時間經常要看司機的心情而定了。離成都站441公里,離昆明站659公里。到這兒的村寨,最好帶足小禮物。給當地小孩子拍照前,先贈送一件。
吉娜羌寨:生活在云朵中的羌族村寨
羌族聚居區處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山上,所以羌族這個中國西南的古老民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羌族建筑以碉樓、石砌房、索撟、棧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鄧籠”,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筑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5·12大地震摧毀了羌族人的家園,震后重建的吉娜羌寨,房屋抗震強度可以達八級。房頂砌上羊角,美麗極了,整個羌寨設計依山就勢,層層疊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廣場周邊和步行街南側戶,增加了三層戶型,增強了廣場的圍合感和景觀的層次感,羌族人崇尚白色,從遠處看吉娜羌寨,就像是一座座小別墅,讓人流連忘返。
清涼指數:因為兩邊都是高山,加上羌寨前的河流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夏季吉娜羌寨便成了最佳的避暑勝地,這里大多數住戶家里沒有空調或者電扇,因為這里的夏季特別涼爽。
其他看點:擂鼓鎮位于北川縣境東南,目前是地震紀念館接待中心。
交通:從成都到吉娜羌寨可以選擇乘火車或汽車兩種方式。在成都火車北站乘火車到綿陽火車站,大約兩小時。在綿陽火車站斜對面的綿陽汽車站買到貓兒石村(吉娜羌寨)的班車,大約一個半小時到達,或在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汽車站乘坐汽車到綿陽汽車站,大約兩個小時。
下梅古鎮:運河穿村而過
下梅古鎮坐落在武夷山市東部,離武夷山市區6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區。村落被山水環抱,有村民500多戶,總人口2100余人。村民多為漢族,也有畬族。這里在明末清初,就已經成為“萬里茶路”的第一站,是武夷巖茶外銷的集散地。
由于下梅文化景觀資源豐富,1992年以來,先后有多家電視劇組選擇這里為外景地。2005年,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從此下梅有了一張通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有鄒氏大夫第、鄒氏家祠和達理巷等。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岸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下梅是個典型的移民村落,孩子都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孩子的媽媽也和孩子說普通話,原來下梅人來自四面八方,甚至還有遠在歐洲的金發碧眼德國女婿。
清涼指數:下梅古村落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山護村落,水養邑人,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的村落,是度假避暑的好去處。
其他看點:剪紙,舞龍、嗩吶表演,傳統的農業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展覽、古代作坊、婚俗活動、傳統的農家宴、豐富的土特產,多角度地展示下梅村的古樸民風與民俗。從外觀上看,下梅古村落跟鳳凰古鎮比較相近,但遠沒有被商業化侵蝕得那樣嚴重。因此,想去還要趁早。武夷山風景區距此5公里。
交通:游客自駕車或打的由武夷山國家度假區(三菇)出發,經戰備路北行4公里,見下梅向導牌,再往東行3公里即到。古民居被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管理,進村需要購買門票46元。
關鍵字: 人間天堂 少數民族 異域風情 高山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