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場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革命紀念地--安順場,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縣城11公里。 安順場原名紫大地,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山區小鎮。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這里發生了兩起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從此,安順場便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而載入史冊,名揚中外。
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安順場,準備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軍圍堵,加之石達開受歷史的局限,沒有處理好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當地空室清野,土司沿河設防,石達開全軍覆沒,太平軍將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悲壯千古遺恨。
時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巧渡金沙江后,紅軍先遣隊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得大渡河邊僅有的一只小木船。5月25日,由紅一團團長楊得志、一營營長孫繼光指揮,
在南岸紅軍強大的槍炮火力的掩護下,以17勇士為先導,打響了紅軍長征途中舉世聞名的強渡大渡河戰役。以紅一團一連連長熊尚林為首的紅軍17勇士,在當地苦難學生的老百姓和船工的協助下,不顧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冒著槍林彈雨,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北渡強渡成功,殲滅國民黨第二十四守敵,占了北岸桃子坪敵守軍陣地。
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勝利,徹底打破了蔣介石“要毛朱成為石達開第二的迷夢,為紅軍最終完成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偉大長征,為北上抗日打通了勝利的道路。
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革命史上這一光照千秋的不朽歷史篇章,60年代初,在這里建起了占地面積達200平方米的“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室。室內陳列著100多件紅軍當年戰斗時用過的槍炮、大刀、旗幟等各種實物,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硝煙彌漫的戰場。室內還珍藏著劉伯承、聶榮臻、楊得志、楊成武、陸定一、李一氓、黃鎮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和信函原件,以及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人們從中領悟到老一輩革命家的軍事領導藝術和大無畏英雄氣概。
1983年,在紅軍強渡大渡口遺址附近,建起了一座占地920平方米、用白色花崗石塑造的紅軍雕像紀念碑。傳神逼真的紅軍戰士石雕頭像,炯炯有神的雙眼面對當年浴血歷戰過的波濤洶涌的大渡河,似時刻熱切地關注著腳下的那片土地。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14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被精心鐫刻在石碑上,碑體的正下方17勇士孤舟飛渡的浮雕栩栩如生。碑園內松柏長青,花木繁茂,郁郁蔥蔥,環境莊嚴、優美、寧靜、肅穆。
漫步安順場大渡河邊,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指揮樓和紅軍機槍、火炮陣地等舊貌依然,它們記載著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向世人宣告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圍追堵截的破產。
巍巍群山,為烈士默哀!
滔滔江河,為英雄高歌!
關鍵字: 大渡河 安順場 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