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神山
巖神山的植被有些怪,從山腳到山頂,隨著氣候的變化,植被也在跟著變化,灌木林、云南松、闊葉樹,一層一層呈現帶狀往上抬升,整座巖神山,簡直就像是一部攀枝花立體氣候的說明書。
山上的樹木也怪,有直立參天的,有攀援似藤的,有盤曲如虬的,有俯伏臥地的。由于植物的向光習性,在山勢陡峭的地方,還常常站立著一株或幾株向一側伸出長枝的樹,就像黃山的迎客松,一個個伸出手臂在迎接登山的游人。不過,這些殷勤迎接客人的禮者,并非是黃山松,它們有的是云南松,有的是羅漢松,也有的是麻櫟樹或其他什么樹。
巖神山上有個寺,名叫普陀寺。
普陀寺清靜得出奇。這里,完全沒有了城市的喧囂,四周是一片寂靜,靜寂得有些虛無飄渺。即使是暮鼓晨鐘,啾啾鳥叫抑或盛夏的蟬鳴,在這里似乎也成了寂靜的注腳,證明著這里實實在在的寂靜。登臨巖神山的寺廟,面對莊嚴肅穆的神像,游客都會情不自禁地自覺降低說話的聲音,放慢腳步,把落地的腳力放得輕了又輕,生怕講話的聲音,鞋底與地面撞擊的聲響會攪破了周圍的寂靜,也怕震起的塵埃污染了仙家居住的環境。
巖神山上的寺院,修建在一面絕壁下。如果從山腳下示意,那面絕壁就是粉紅色的佛面,而普陀寺就修建在佛面的頷下。上有佛面呵護,下有佛肩拱托,顯得神奇絕妙。
普陀寺寺院建筑群由觀音殿、龍王殿、大雄寶殿、玉皇殿、雷神殿、山王殿、彌勒古佛殿七個殿廟組成。雖然受地理環境的限制,使得依巖順勢而建的寺廟有些局促,但其紅墻碧瓦,飛檐斗拱,到也給人恰到好處,古色古香,玲瓏剔透的感覺。尤其是玉皇殿,更是別具風姿。
玉皇殿建在直若示掌的絕壁下,大殿的后山墻,其實就是崖壁。殿內的地面,靠崖壁的一面是用石頭壘起來的平臺,而向外的一半,則由數根柱子撐起的樓面。抬眼望去,一座玉皇殿就像是半座吊角樓,被人為地貼在絕壁上。有人說,仁和的巖神山是攀枝花的青城山。此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
關鍵字: 攀枝花 玉皇殿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