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
碧水寺位於綿陽城區涪江東岸。從城區望去,綿延於龜山腳下、涪江之濱的建筑群依山造勢,錯落有致。碧水寺主體建筑飛檐翹角,上指藍天,下連碧波。古樹佳木,遮天蔽日。山光水色、園林古跡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天然藝術畫廊。
碧水寺始建於唐代,唐宋時期曾稱水閣院。因崖壁泉水終年流淌、叮咚悅耳,故民國時期又稱作滴水寺。宋代,僧眾信士依碧水崖擴建寺廟,易名碧水寺。碧水寺歷經興廢,到1981年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時,僅存破爛不堪的一樓一底小廟。1985年,市文管所開始對碧水寺進行維修保護,歷經數載,建成了占地60余畝的碧水寺文物風景區。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樸典雅的門庭上,懸掛著馮其庸先生書畫的「碧水寺」匾額。沿石階而下,從曲折的林蔭道來到江邊開闊處,矗立著一座3層樓歇山式大殿。大殿底層有唐代石刻觀音立像、摩崖佛教造十八龕、石刻金剛經三十二品。觀音立像為圓雕,高5米。頭著化佛金冠,耳佩金環,頸系瓔珞,兩眼輕合,面帶微笑,神態安祥,超凡脫俗;袒胸,披貼身袈裟,束腰,下著玉裙,腰間綴精美飾佩;左手持凈瓶,右手施無量印。體態豐滿,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遺風。
摩崖造像為深浮雕,大的造像每龕兩米見方,小的造像高不盈尺。刻像多的幾十尊,少的僅一尊。最有代表性的為五十一菩薩圖。人物為深浮雕,紫竹等飾物鏤空雕。主佛座于蓮臺上,侍者、菩薩6層分布,或座或立,形神兼備,雕刻精細,有施金彩繪痕跡。國家文物出版社研究員黃先生說:「碧水寺五十一菩薩圖與龍門石窟五十一菩薩圖構圖,雕刻手法相近,但是,比龍門五十一菩薩圖保護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碧水寺的石刻,題記絕無人為毀損,確屬不易。除所處的獨特環境,更反映了當地民風純樸,人們對佛教文化藝術的尊崇。
大殿2樓陳列著數十尊觀音雕像和四通釋道儒三教合一的千佛碑石刻像。3樓陳列著著名畫家的觀音繪畫,這些質地不同,造型生動、技法卓越的藝術品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攀高登臨,環顧碧水寺園內草禾欣欣,層臺茸翠,參差曲折的樓臺亭閣掩映在花草樹林中;俯視一江碧水滔滔東逝,江上漁舟,中流擊水,岸邊白鷺嬉戲巨翔,遠眺對岸,綿陽城高樹林立,五彩繽紛,三橋橫跨,人來車往。城市繁榮喧嘩,更顯古寺的寧靜清幽。碧水寺的風光猶如水墨丹青描繪的畫卷,碧水寺的文化藝術內涵似一部歷史巨著,碧水寺的閑情逸趣像抒情的詩歌,只有當您置身其中,才能深切體味和悉心領略。
關鍵字: 文化藝術 碧水寺 綿陽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