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峽景區
明月峽先秦古棧道位于廣元以北約30公里處的朝天鎮南二公里處的嘉陵江上,峽谷全長約4公里,寬約100米,兩岸石崖壁立,其東就是有名的朝天嶺,谷深約2千米,是嘉陵江沖破山脈而形成的峽谷。是國家級劍門蜀道風景旅游線的起點,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聞名于世的古棧道與長城、運河被列為中國古代三大杰出建筑,是蜀漢先民們勤勞智慧的結晶。明月峽古棧道是迄今全國所有棧道中,地理位置最險要、形制結構最科學、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棧道風貌的一處。后因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們盛行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詩“清風清,明月明之意,將朝天峽改名為明月峽。但當地老百姓仍喜歡按舊俗稱其為朝天峽,所以后來就有了多種叫法,也有叫朝天明月峽的。
棧道處于清風、明月二峽之間,峽谷壁高千仞,江水拍浪氣勢雄壯,李白《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鵠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對這一險要地勢的真實寫照。古棧道又稱蜀道,是古代由中原入蜀,進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
明月峽有著非常悠遠的歷史,傳說兩千多年前,五丁開道就是在這峽谷的懸崖絕壁上修起了棧橋。在秦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作為秦國后方增援兵源和物資運輸的通道。西漢劉邦在位期間,曾派蕭何對這段棧道進行過修復和整治,并在北伐時以漢中作為立足點的同時,通過棧道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得到西蜀后方基地的支持。司馬遷說:漢之興自蜀漢。(現明月峽老虎口下蕭何碑遺址猶存)。三國劉備進取漢中時對這段棧道進行了大力整修,從朝天出發沿嘉陵江北上,經清風峽至陽平關,上達興州(今略陽)一線也是諸葛亮北伐平走隴右的一條重要線路。蜀漢末年,蜀王朝放棄了對蜀北重要關隘的防守,致使鐘會順金牛道南下,攻克明月峽,直破晉壽,近臨劍州,使鄧艾奇襲陰平,直取成都。南宋時宋將劉子羽強守潭毒關、明月峽,以擊潰金軍,保住西南半壁江山。明月峽古棧道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承擔著政治、經濟交流的重要任務,并且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古人為溝通秦蜀,在明月峽谷的東岸絕壁上鑿石架木為橋,下有支撐柱,中是行道,上是雨棚,橋下是流水,是為棧道。明月峽的先秦古棧道是國內開鑿時間最早,棧道規模最大,遺址石孔數量多,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史料記載,明月峽的棧道孔始開業開鑿于春秋末期,在戰國中期就廣為利用了。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滅蜀,張儀、司馬錯的十萬大軍經由此峽棧道入西川的。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曹魏,均由此道出入。另外,河兩岸的巖壁上還鑿有難容雙腳的纖夫鳥道,加上地嘉陵水道,金牛驛道、寶成鐵路、川陜公路,古今六道匯集于一峽通行,現又加之峽谷上空的航線和山腰穿過的高速公路,堪稱世界交通歷史的博物館。
明月峽先秦古棧道充分體現了歷史交通、文化、科技的立體文化格局,其本身獨具的文化高品位和豐富內涵使它成為學者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懷古抒情、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峽內現還保存有精美的宋墓石刻、蕭何碑遺址、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在此撰擬奏章《后出師表》的籌筆驛等遺跡,許多外國友人紛紛來廣元,以一睹古棧道風貌為快事,中央電視臺《神州采風》、《正大綜藝》和其他40余家電視臺均制作欄目進行專題介紹。《人民日報》刊登了評價文章,《三國演義》、《漢王劉邦》、《高山下的花環》等電影、電視劇在明月峽拍攝外景。朝天明月峽由于地勢的重要性,自古以來發生了許多歷史故事,如蕭河弄舟明月峽、利君用流芳明月峽、陸游魂斷明月峽、張獻忠威鎮明月峽、吳小莉情牽明月峽等等。朝天區還除明月峽外,還擁有清風峽、大安寺、七盤關、籌筆驛、飛仙閣、龍門閣等遺跡及景點,如果有時間都可以一一游覽。
關鍵字: 先秦古棧 嘉陵江 明月峽 朝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