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概況
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后,四川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5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經濟作物油菜籽、甘蔗、茶葉、柑桔、蠶絲產量居全國前列;中藥材馳名中外;銀耳、生漆、毛竹等產品享譽全國。 四川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其中冶金、采礦、化工、機械、宇航、電子工業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鋼鐵公司、成都飛機公司、長虹集團、希望集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聞名國內外。
四川的交通通訊發展迅猛。水陸空交通日趨完善發達,微波、光纖、衛星、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圖文傳真、ini聯網等現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縣及部分鄉村,初步形成了現代交通、通信網絡。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們觀念的轉變,信息市場、科技市場、人才和勞務市場、資金和金融市場以及各種物資市場、服務市場、旅游休閑娛樂市場也相應建立。特別是在黨的十五大之后,四川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全面實施《四川省國民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在深化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針指引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收購與兼并正逐步推行。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商業、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城市建設加快,人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條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創造了條件。
四川是一個綜合科技力量較強的省份。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中等專科學校和技術學校、中等師范學校、職業高中、普通中小學等都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文化藝術獨具特色,川劇、歌劇、雜技、曲藝享譽國內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遍布全川。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新聞產業興旺發達。醫療機構也基本能滿足人民的健康需要。環境保護卓有成效,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四川省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了發展旅游事業的天然優勢。四川旅游資源具有品位高、數量多、類型全、分布廣的特點。在1992年評選出的“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四川就擁七處之多,居全國各省市之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92年12月第16屆會議批準,將中國提名的武陵園、九寨溝、黃龍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川占了2個。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黃龍——九寨溝、縉云山、劍門蜀道、蜀南竹海、貢嘎山等處。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樂山大佛、杜甫草堂、武侯祠、大足石刻、三星堆遺址等此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和2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大熊貓、銀杉等為主的各類珍稀動物、植物保護區17個。
全省已形成七大旅游片區,年接待海外游客近40萬人次,國內游客2270萬人次。旅游業在全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在改革開放和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的大潮推動下,四川旅游業將有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四川山川秀麗、旅游資源豐富。九寨溝、峨眉山等著名景區以其奪目的光彩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氣候概況: 四川位于亞熱帶范圍內,由于復雜的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復雜多樣。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氣候帶為主,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垂直方向上有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有利于全面發展四川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
日照:東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在地域上由西向東遞增:盆西900—1200小時,盆中1200—1400小時,盆東1400 -1600小時。在時間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陽總輻射量3100—4200兆焦爾/平方米,其時空分布與日照類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數為2000-2500小時,地區差異不大,僅龍門山區相對較少,為1600—2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多為5000—6800兆焦爾/平方米,屬全國光能豐富區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時數1200—2700小時,較東部盆地多一倍。
空間上,由東北向西南部遞增;時間上,旱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陽總輻射量4000—6200兆焦爾/平方米,除小涼山東側外,光能資源大于東部盆地。 氣溫:東部盆地年平均氣溫14—19℃,比同緯度地區高1℃。一月平均氣溫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氣溫15—19℃;七月平均氣溫25—29℃,是全年最熱月份;十月平均氣溫15-19℃,接近該區年平均氣溫。四季分明:春季候溫10-21.9℃,長約3個月;夏季候溫≥22℃,長3個多月;秋季候溫10—21.9℃,長2.5個月;冬季候溫<10℃,長3.5 個月。全年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4200—6100℃,無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主體部分年平均氣溫<8°c;一月平均氣溫-5°c左右;四月平均氣溫5—10℃;七月平均氣溫10—15℃;十月平均氣溫5℃左右。全年無夏,冬季漫長,可分3期:寒期候溫≤0℃,冷期候溫1.1—9.9℃,溫涼期候溫≥10℃。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在2000℃以下。
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氣溫 5℃,德昌以南谷地10—12℃,為全省冬季最暖地區;四月平均氣溫10—24℃;七月平均氣溫15—26℃;十月平均氣溫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兩季。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銳減至2000℃。
降水量: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總雨量的80%,冬旱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旱雨季分明,6月—9月為雨季,降雨占全年總雨量的70—90%;11月—4月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
四川省旅游投訴電話:028-6657308
“天府之國”四川的省會成都位于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東部,現轄5個城區、2個郊區、8個縣,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900多萬。
關鍵字: 亞熱帶 名勝區 四川省 輻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