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江邊的老街老屋
重慶市中心是個半島,熱鬧非凡。半島一面靠長江,一面靠嘉陵江。
靠長江的對岸是南岸,那兒有一個叫龍門浩社區,夾在涂山路和南濱路之間。
陪都時期,龍門浩碼頭是個客貨碼頭,從碼頭往上爬坡就到了下浩正街。于是,這街也隨著碼頭的熱鬧而熱鬧和繁華。如今,碼頭要修長江大橋,街上的人家已經在陸續遷走了。
下浩正街不大,與董家橋、望耳樓緊鄰。
老街上有一家小餐館,豆花飯,炒回鍋肉,很有重慶特色。
往正街的頭里走,就是米市街。從街名上看,應該是當年專門買賣大米糧食的集市了。
米市街的房子很有重慶山城特點,吊腳樓在幾根木柱的支撐下,依然住著人。
從街的中部橫走,就是董家橋了。
這條街上的房子看上去要氣派一些。
董家橋21號是一棟老樓,一眼看上去,很有些西洋味兒。
居民告訴我們,說那老樓是法國人修的。樓的下面還有防空洞。
如今,那老洋房里依然還住著四戶人家。
但是,那樓已經有裂縫了。
聽說,待住戶搬走騰空后,洋房作為區級文物保護起來。
在重慶,說起下浩,老重慶人都知道。
那是一個有著繁華過去的老街,上世紀五十年代,不少的小五金企業和針織廠、塑料廠在這兒欣欣向榮。
它與彈子石、上新街共同構成了南岸的風景線。
如今的下浩,已經沒有了繁華與喧囂。
董家橋的街道比較寬,小販挑攤也到這兒串巷。
居民把麻將桌兒擺在了小巷街面上,小麻將打得正酣。
午后的菜攤已經冷清了許多。
一大堆土豆前,主人已經不知去向,只有老貓還老實巴交地守在二元一斤的土豆前。
暖暖的陽光下,老街顯的格外的寂靜。
繞過董家橋就到了望耳樓。
這是一條偏僻的小巷,站巷子路邊,可以看見南濱路了。
望耳樓,相傳原名叫望兒樓,因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其母在此盼望兒子歸來,故叫望兒樓,因此得名。后來,人們以為,望兒樓其名不雅,故改名為“望耳樓”。
望耳樓,其實這兒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樓,有也是山城的那種吊腳樓。
但這街名,也許當年就是因為站在這兒能夠看見嘉陵江,看見重慶城,比喻這兒離江離城很近了。
老街的居民告訴我們,這兒已經列為拆遷了,以后就再也看不到這些老屋老房了。
這兒的娛樂依然是麻將。
陽光下,無論男女老少,圍在桌前,把麻將城墻整的是山響。
嘿嘿,這把牌不糊都難!
哈哈,都齊了,只等五萬或七條。
貓貓說,主人去打麻將了,這會兒是我當家,土豆二元一斤,不講價。
在這兒,麻將照打,舞照跳,各有所樂。
下浩老街 (1)
下浩老街 (3)
下浩老街 (6)
下浩老街 (25)
下浩老街 (33)
下浩老街 (34)
下浩老街 (35)
下浩老街 (39)
關鍵字: 半島 南岸 嘉陵江 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