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旅行日志連載三大足石刻)
初五早上8點,我們從鄰水縣出發趕往重慶。約中午11點抵達重慶,來不及洗去征塵,直接奔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云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只去了寶頂山。
寶頂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處,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圣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
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而著稱于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盡管此前對大足石刻有所了解,當身處其間,還是被其氣勢、其精美、其細膩所吸引所震撼。
凝立于此,似乎跨越了歷史的長河,與遠古牽手對話...... 對祖先的智慧才能,無窮的創造與想象力,我只能頂禮膜拜.
一直感覺自己屬于厚今薄古之人,大足之行令我感慨萬千,汗顏不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的確是值得驕傲的理由.倘若歷史不再沉重,不再成為前行的羈絆;倘若我們對過往的輝煌不那么沉迷;倘若我們有更加寬廣的大國胸懷,那么歷史就不僅是后人的自豪,還將成為民族振興的無窮動力.
關鍵字: 大足石刻 宗教信仰 寶頂山 石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