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河小三峽
大寧河,中的第一條大支流,發源于陜西平利縣的終南山,經四川巫溪、巫山兩縣后注入長江。大寧河是一條美不勝收的河流。大寧河上也有一個三峽: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人稱“小三峽”。它比大三峽的風光更為綺麗,因而有“三峽山水甲天下,寧河山水甲三峽”之說。
龍門峽,又名羅門峽,全長3km。是大寧河的第一峽,也是小三峽的第一峽。它兩山對峙,形若似門,大有高峽緊鎖寧河水之勢,由于山勢雄偉,有“不是夔門勝似夔門”之譽。
龍門峽口上空,飛架著一座大橋。這是我國建成的第一座無平衡重轉體跨度122m的箱形拱橋。進龍門后就 可以看見兩岸的峭壁上,鑿有一個個小方孔,約6寸見方,石孔以1.5m左右的間距,蜿蜓排去,這就是我國最長的古棧道的起點。這條棧道長300余公里。它們曾經作何用途?古人為什么要完成這一浩大工程?這就是大寧河棧道之迷。
巴霧峽是小三峽的第二峽,從東平壩起至大平灘止,全長10km,因峽中支流巴霧河而得名。峽內奇峰突起,怪石嶙峋,碧流靜淌,似人、似物、似獸的鐘乳石造形生動,是峽中天然雕塑珍品。巴霧峽除了各種石景之外,還有一景就是懸棺——這種懸棺在后面的滴翠峽還可見到。在這絕壁千仞,無路可通,飛鳥難棲的地方,古人是用什么辦法將這沉重的棺木放上去的呢?至今仍是個迷。據考,懸棺之葬始于西周,止于明代,按當地民俗,把先輩安葬的越高,就越孝順。
滴翠峽是小三峽的第三峽,長20km是小三峽中最長,也是最秀麗的一個峽。兩岸奇峰奇峻絕峭,翠竹繁茂,古木森森。林間巖上,時有瀑布瀉下,飛珠濺玉,真個無處不滴翠。人行其間,如沐浴在碧色之中,清新之感,難以言喻。加上鴛鴦戲于舟旁,猿聲鳴于山間,更添幽靜。在這種絕美的境界中,哪里還有塵世的煩腦呢?
小三峽勝過大三峽之處甚多,最能給游客帶來獨特感受的,主要有以下五“趣”。
幽深之趣:峽道狹窄,河窄更顯峰高,峰高更顯河窄 ,游人乘舟行其間,抬頭只見一線天,峽壁擦身而過,使人更覺幽深。
碧水之趣:河水碧澄透綠,清可見底,色若翡翠,明如琉璃。乘輪游大三峽其水可觀而不可撫。而游小三峽由于乘坐的小而淺的游船,游客伸手就可撫到船外的碧水,煞是有趣。游人與山水這觸覺的交流和快感,使你覺得這山水更親近。
動物之趣:“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情景在大三峽已不再有了,而這種情景在小三峽仍可見到。人游其中,常可見到一只只猴子在而岸峽壁上攀越,還不時發出叫聲,向游客做鬼臉,似以游人打招呼。而清碧的水面上,一對對鴛鴦在悠閑地游蕩著,理也不理擦身而過的游船,似為游客助興。
撿石之趣:小三峽中有幾段寬谷, 寬谷的河床上布滿了各種卵石,有暗紅的、淡黃的、淺綠的、深灰的,也有透明無色的。許多石頭上帶著花紋的有像山水花卉——這就是著名的“三峽石”。許多游客上岸“撿石”。把撿來的石頭帶回去,是很好的裝飾品。
古風之趣:由于大寧河小三峽開發較晚,人們的衣食住行仍舊保留著古樸的習俗,加上小三峽中那些保存完好的古棧道與古懸棺等,都使這里古風盎然。
關鍵字: 大寧河 小三峽 巴霧峽 滴翠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