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寶輪寺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于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據《巴縣志》記載,寶輪寺始于唐,后為北宋咸平年間(宋真宗年號,998—1003年)建。寶輪寺位于古鎮磁器口嘉陵江畔馬鞍山前端的白崖山上。白崖山態勢高聳,林木幽深,前臨浩翰嘉陵江,后依巍然馬鞍山,觀之需仰視,近之水陸交通皆可達,登之則心寬眼闊,是宗教寺院的理想之地。
寶輪寺,一名“白崖寺”,殿宇恢宏,保存完好,歷史悠久。傳說明朝初年朱元津之孫允炊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橡篡位,削發為僧來重慶,隱避于寶輪寺,天王殿墻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因明建文帝曾避難于此,故又名“龍隱寺”。清人有詩贊曰:“撥云尋古寺,崖破洞重開;踏遍空王界,深篁 草萊”。古寺道風淳厚,是有情眾生心發菩提,追求正覺的殊勝境地。
寺內“大雄寶殿”為明代宣德七年建筑,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筑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而且是全木結構的。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礎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渭天工巧匠,堪稱一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后在“九石缸”發現。此并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 最使這千年古鎮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磷器日古鎮,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
關鍵字: 嘉陵江 大雄寶殿 柱礎石 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