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旅行日志連載四路孔古鎮)
離開大足石刻我們直驅路孔古鎮.
路孔古鎮位于重慶榮昌縣城城東,鎮街距縣城13公里,幅員面積24平方公里。古鎮得名來源于一段民間傳說,相傳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和尚,云游到此,見河對岸一帶風景宜人,適于修身養性,決定在此建座寺廟。發覺坡邊有六個石孔,似與河中相通,便往石孔倒入糠殼上試一試,不久糠殼果然從河中冒出,于是就把這里叫作“六孔河”,后來又喊做“路孔河”。路孔場、路孔鄉、路孔鎮也因此得名。
路孔境內的瀨溪河,發源于大足,唐宋時期叫瀨婆溪,是古代大足至榮昌、榮昌到瀘州的主要交通運輸通道,流至路孔鎮白銀石灘,航運受阻,貨物必須在這里轉船,才可繼續航行。宋、明時期,在這里就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貨物的店鋪叫水碼頭。清代嘉慶五年(1800年),當地紳士及鄉民,為了防御川東白蓮教大起義的戰火,就在當時水碼頭的基礎上擴建了大榮寨。歷經200多年,大榮寨的舊貌已經改觀,但城墻上幾百年的榕樹依然枝繁葉茂,斑痕累累的城墻和幾處尚存的彩繪圖案益增蒼涼古趣。在明代水碼頭基礎上還形成了古樸的明清古街,古街依山而建,層層疊疊,木制結構的的店房緊緊相連,青石路蜿蜒而上,原始而古樸。
路孔鎮內還有各具特色的石質古橋7座,這些古橋,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慶年前后,有些甚至始建于明代,又經清代多年補修,年代十分久遠。特別是瀨溪河段兩岸陡峭的石壁上還有四五十座東漢巖墓,有些還形成了巖墓群。古拙簡樸的祠堂,古樸雅致的古寺古橋,巖間盤根錯節的古樹,人行馬踏后形成的古道石階深槽……豐富的文化遺產、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淳樸的民風民俗,無不顯示古鎮昔日的輝煌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盡管這個古鎮保護的不甚完好,似乎沒有更多震撼人心的景色,但徜徉于一草一木,一城一池之間的我,依然可以感知歷史的厚重和歸家的溫馨.
酷愛漂泊與流浪的人們苦苦尋覓的不正是這種歸屬感嗎?
流浪的時刻心有歸宿,回家的日子心在流浪.
關鍵字: 民間傳說 民風民俗 盤根錯節 路孔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