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重慶白公館
· 序言之云中漫步 經過起飛時的急速上升,數分鐘后,強大的引擎推力把這架小小的md82已經提高到9600米、平穩地飛翔在清湛飄逸的平流層;“境界漸開,眼光始大”,身下的云或輕盈若煙,或氣勢連綿若茫茫雪原,無云時的下方世界則是一片蔚藍色,飛機如同一列快速客車, 一會兒在“雪原”上飛馳,一會兒在“碧海”中掠過,大約兩個小時以后,弦窗外開始云霧彌漫,一片灰白,茫然無物,已經接近重慶了,估計外面正在下雨,在濃云中穿行的飛機偶然因氣流而產生顛簸,倒給人一種如坐在列車上一般踏實的感覺,2個半小時后,飛機開始下降,外面仍然灰蒙蒙一片,隨著高度的降低,下方灰暗的云中漸漸透顯出一些墨綠色的山和零星散落在其間的樓房,這應該是重慶的外郊了。 · 巴山夜雨漲秋池 果然重慶今天飄著小雨,很順利,在機場外一眼就看到重慶統戰部的接站的同志,我住在嘉陵江附近的霧都賓館,這是一家四星級賓館,至此這一天的行程已告一段落。從寓所可以俯瞰嘉陵江,雨中灰黃色的江面上游弋著幾支小船,遠山朦朧,隱約可見山上的高樓林立,從天氣預報得知,未來一周仍將陰雨連綿,重慶的街道狹窄蜿蜒,錯落有致,雨中仍然沒有一點泥土,很干凈,空中有索道橫越長江、渝中半島及嘉陵江,而高架橋則是無處不在,兩江江畔全部是高架的沿江高速路,重重疊疊,與起伏的山巒形成了立體的交通網,城在山中,山中有城,江天霽色,欣欣向榮。傍晚時分、沿街巷散步,空氣中飄散著略有嗆鼻的辣椒味道,重慶人露天享受著他們的火鍋;市區不遠處的歌樂山、紅巖輕述著歲月的蹉跎與艱辛,郁郁蔥蔥的群山仍然回蕩著那揮之不去的殘酷年代留下的氣息,而白公館大門兩側斑駁石刻的“巴蜀云霧望中收”的對聯,則提醒著人們不要因此而忽略欣賞蜀中秀美的山川;獨特文化積淀與巨大的歷史變遷讓重慶的傳說愈發精彩,都市中現代化的水泥森林與蜀山清江相得益彰、光彩照人。 #formatimgid_0# #formatimgid_1# ·蜀江碧綠蜀山青 雨中驅車大約三小時后,我們來到云霧彌漫的重慶萬盛區,巴山蜀水在細雨中更顯凄涼而雅致,陰暗的天空與水霧連成一片,大巴車繞盤山小路盤旋而上,約半小時后爬上約一千米高,組織者發給每個人一個一次性雨披,開始進入黑山谷景區,我們乘纜車下入谷低,雨中空氣濕潤甘美,谷側的高峻的山峰間云霧繚繞,谷窄流湍,若驚若險;茂林修竹,碧澗流泉,下纜車開始步行,沿谷低浮橋前進,雨中爽冽的空氣讓人身清神悅,腳下的流水已經滲入鞋里,清涼入心,兩側的山崖龐大高峻,云山空曠,造物者之神功鬼斧,令我敬畏且神往,一路上,流水聲聲,飛瀑涓涓,頭發衣服已經全被雨水霧氣濕透,三個小時后,仍然不覺疲勞,健步前行。不知走了多久,前方閃現出一面巨大的瀑布,雷鳴般呼嘯著從高聳的峽壁飛瀉到眼前的水潭中,擊起了猛烈的大風和漫天水霧,阻隔了前面的浮橋,令人既欣且畏,同行的人紛紛沖入水霧,我也跟在后面,風與霧讓人睜不開眼,越快走越猛烈,突然,我的眼鏡被大風卷飛,茫然一片,冰涼的水拍在身上,冷徹全身,走出大約15公里后,坐上了電瓶車,邊休息邊向出口駛去. ·翠竹黃花皆實相 我是孤陋寡聞的,來重慶前,不知道重慶的“大足石刻”,去的路上,亦未覺如何,及參訪了圓覺十二菩薩,華嚴三圣的塑像后,感嘆良久,800年前,一個普通的僧人選中了四川大足這塊寶地,用盡畢生的心血來雕塑圣像及佛經變相圖,將自身的佛法修養全部注入了這莊嚴偉岸的佛像和生動鮮活變相圖中,將自身有限的生命延伸到這穿越時空、佇立千載的杰出佛像文化藝術里。圓覺十二菩薩個個神態自若,安祥慈悲,瞻仰過使人心寧氣靜,雜念淡然。后人們如果僅僅把這滿山的石像當成雕刻品來玩味,當年的這位僧人大概會感嘆不已,委其初衷。回來的車上,又望見漫山的翠竹與黃花,依舊在風中搖曳…… ·香積摩詰安在哉 我輾轉來到烈日曙蒸的的神禾原上,眼前的古原已不是“古木無人徑,日色冷青松”的千年前的地貌,亦不聞“泉聲咽危石,深山何處鐘”,代之以薺麥青青,農舍點點的鄉村景象 。現在西北已經不再是盛唐時期的溫潤的氣候了,絲綢之路也已經永遠湮沒在西北漫漫黃沙中,往昔那個光彩奪目的長安城已經淪落成現在的西安,嘈雜、干燥、炎熱是它留給我我的印象。他的子民身上也看不出唐人的那份浪漫自信。我沿著公路旁邊的小路徑直前行,遠遠望見一坐深灰色的塔,我意識到前方就是香積古寺了,農家院落前一只小狗悠閑地搖尾度步,幾輛運土的卡車掀起陣陣塵土,很快繞過農舍來到寺前,啊,眼前這湮沒于農田村舍間的寺院,難道就是我在在縈懷的千年古剎嗎?逝去了王維,逝去了的香積晨鐘,唯有這善導大師的靈塔,默默地守望著這千年的神禾原 ,在寺中繞了一圈后,其它的一切未見奇異,我知道,只有這歷經風雨雷電的古塔,是唐代的遺跡,塔磚已經殘破,而塔頂則被閃電擊落,當我靜靜合十對面這塔時,我清楚我面對的是善導大師,心中一切虛偽造作當時迨盡無遺,仿佛只有兩個心在鳴響,這一刻,心內清明,猶如平湖秋水,至現在氣氛猶存。唐代的磚塔建筑之成就,令人贊嘆神往,深灰色是那樣莊嚴肅穆,但卻沒有一絲暮氣,只有自己親自凝望繞行才能體會其間的神圣莊重。約半小時后,我出了寺門,寺旁邊有一家出售紀念品的店鋪,很小,里面的東西也是很簡單,但我卻發現了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很多唐詩,佛偈的拓片,墻上掛了一些山水畫,其中一幅名為“溪山清遠”的山水畫令人心曠神怡,畫清新閑靜,飄逸淡然,只是因為價格比較高,我沒有買。而那些拓片則是5元一張,我選了一張王維的《過香積寺》,一張善導大師親手書的“佛”字, 這也是我此次重慶西安之行唯一買的紀念品。王維,其品高潔,其心質樸,其志深遠,其行凈白。 · 樂游原上清秋節 此行經歷如下,慈恩祖庭,雁塔晨鐘,驪山晚照,而樂游原一行,則是心向已久,在西安第一日,便乘公交車來到鐵爐廟村,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興嘆,就是發生在這里,長安城昔日的輝煌不再,而樂游原上也不再有陽春三月踏青的男女老少、不見錦車高馬、游人如織,眼前的樂游原只是西安城東南的一小塊高地了,附近高大的現代建筑物已經把古原蠶食,因建筑取土形成了如刀鋒般筆直的黃土橫截面,也釋放出了沉積數千年的無盡喧囂浮沉。我站在高聳的古原上,西北干熱的風拂面而過,遠眺依稀可見大雁塔、終南山、興慶宮,此刻時光不再有阻隔,盛唐的氣息在臉頰、在心間纏綿回蕩,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圍繞著那個“寢食不敢忘記百姓之憂苦”的唐太宗,經歷圖治開創了治政清明、經濟繁榮的貞觀之治,開創了那近似乎于傳說的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開元、天寶年間的中華文明達到了有史以來的至高點,思想、建筑、文學、音樂、美術的成就為世世代代樹立了難以逾越的標尺,那時已有高麗、日本、波斯人在唐王朝中為官,“萬國朝覲”,其開放、自信的程度令后人為之驚駭,也為后世留子孫下了無盡的財富、尊重和自信。現在參觀樂游原的人只是慕其上的青龍寺之名而來,樂游原已經永遠地湮滅于歷史的塵埃中,淡逝在后人的記憶里……,“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人高樓清歌,懷古惜今,不知其身后亦被后來多情者感懷,顯赫一時的帝王將相,千載后,與三秦的黃土俱湮,而隱者高士仍舊芳名留遠,王維、善導、玄奘……,這些真正的國學的建筑師仍然活在我們民族的文化積淀深處,唐文明的燦爛之花,馨香百代。而我這些庸庸碌碌的現代人所謂的成功與失敗、壓力與快意、所得與所失,何其可恥可笑,人生有山間風清,江上月明,梵音古卷,圣訓賢言,無論何時何地,都有無盡的適意愉悅 ,唐人的浪漫雅致,猶如水接受了“愛與感謝”信息后形成的結晶,優美華麗,這種使人舒適的氣息,在此行中感觸彌深,曲江芳菲,樂游清秋,千年的滄桑早已讓這些面目迥異,光彩不再,然而盛唐的文化博大,人杰地靈,仍然從千年后的土地上散發出悠遠無盡的芬馥氣息,亦是等自大無知、目光短淺現代文明人為之咋舌驚嘆,自愧弗如。
關鍵字: 嘉陵江 白公館 紀念品 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