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碼頭文化造就的城市
俯瞰朝天門碼頭
重慶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山城,更是座水碼頭。重慶有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碼頭,船來人往,成群結隊的搬運夫肩挑背扛,喊著響亮的號子。這座城市孕育的獨特碼頭文化久而久之便聞名起來。
當年,重慶碼頭是相當得熱鬧。碼頭就像重慶城的嘴,不停地吞吐著,重慶城也就在這樣的吞吐中發展起來。重慶城雖然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但真正成為一個“市”,只有幾百年的時間。而重慶能夠真正成為“市”,也全靠碼頭。如果沒有這些碼頭,也就沒有今日的重慶。
朝天門碼頭夜景
碼頭文化是一種原生態的文化,頗為顯著的一個特征是具有包容性。有重慶人的性格為證:耿直、豪爽。但也有不少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重慶人說話大大咧咧,素質不高。
曾經,江邊停滿各種各樣的船舶,真是檣桅如林、船篷相連,擠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層外三層的,把江河都塞滿了。岸邊是各種各樣的街市,真是店鋪相依、人來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潤發亮,日日都是趕場天,天天都是廟會節。天還未亮,碼頭上就油燈閃閃,炊煙繚繚,賣早食的就開始吶喊叫賣。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館、茶館、煙館、妓館還燈影閃爍,招徠著南來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來。碼頭就像重慶城的嘴,不停地吞吐著,重慶城也就在這樣的吞吐中發展起來。
碼頭文化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重慶就因水而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內陸碼頭城市。與碼頭相生相伴的,則是一種特色鮮明的碼頭文化。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看出,碼頭文化有兩個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個是吸納意識,另一個則是過客心態。
有人說與重慶的碼頭文化相對應的是成都的盆地意識。重慶是一個大碼頭,碼頭上人來人往,船把人和貨物運來,又把人和貨物運走,碼頭上確實熱鬧,但存不住東西,更存不住文化。文化需要積淀,只有盆地才容易把文化積淀下來。
纖夫
船工纖夫是碼頭上的"流動人口",居無定所,常年行走于與重慶通航的大小碼頭。即使在重慶建立了一個家,也很少住在家中。木船缺乏動力,下水可搭流水。如果水流太緩,或者要趕時間,也要人劃槳。船老板(不一定是真正的老板)掌舵,滿船人(往往是一家人)一齊動員,喊著號子,那槳一起動,才能將船劃走。若遇激流,若要闖灘,若欲靠岸,牙齒也要咬緊,腳桿也要蹬直,吃奶的力氣也要拿出來才行。“船老板吃的什么菜——咸菜!”這樣節奏的號子喊得震天動地。
舊時重慶城的搬運夫是相當龐大的一個群體,包括碼頭的貨物搬運、肩輿行的轎夫、挑水夫、建筑工人等等。例如挑水夫,估計就有近萬人之多。舊重慶自來水供應不足,要靠挑水夫從河邊往城里挑水。那時,小什字一帶的人吃水用水都要從千廝門河邊挑上來。有一幅歷史照片,是成群結隊的挑水夫在朝天門碼頭上挑水。那場面令人震驚。筆者父親也干過挑水的職業,是從臨江門河邊挑到新生市場(現解放碑附近),180斤一挑水,挑一次的力錢可以買到一個燒餅。抗戰時,徐悲鴻來到重慶,為挑水夫的苦難和精神所感動,還專門畫了一幅國畫,并題詩:“忍看巴人慣挑擔,涉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將血汗熬。”
如今,在九龍坡那樣的碼頭上,你看不到人挑肩扛,你聽不見下力人的號子。那才是“大吊車好氣派,成噸的鋼材輕輕一抓就起來”。碼頭上,集裝箱堆集如山,龍門吊駛來駛去,絞車卷揚機傳送帶輸進輸出……萬噸級船隊能夠直駛重慶,重慶的碼頭將更為繁榮。
碼頭文化與棒棒
碼頭文化帶給重慶最明顯,也是最有特色的便的棒棒軍團了。
重慶開埠,得益于長江、嘉陵江交匯此處,歷經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設及水碼頭建設,以其得天獨厚的水運資源漸成大西南水運重鎮,大量沿江來往的各種貨物在此集散,也正是其十分發達的水運條件促進了重慶的不斷繁榮,推動了城市建設事業的急劇發展,同時,也因其水運貨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運勞工。解放前的歷朝歷代,許多災民為求溫飽,養家糊口,從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闖碼頭,憑一身勞力肩挑背磨將堆積如山的貨物搬運進城,疏散各地。這些人以掙苦力求生存,如螞蟻搬家一般將雇主的貨物順著一級級陡立的石階搬運上山。
碼頭文化與三峽
與上海等沿海碼頭城市的碼頭文化不同,重慶的碼頭文化是帶有三峽地域特色的碼頭文化。
三峽是中國和世界特定的地域,生活和勞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漢族土家族或其他民族,他們共創和共享的是一種共同文化,這就是其民族特定性;三峽文化博大精深,參與碼頭活動和傳播與碼頭活動相關的文化內容是有其廣泛的群眾性所決定的。有人會說“碼頭文化”,盡是些市井鎖事,不過平民文化而已。不錯,碼頭文化的創造者的確是社會地位最低層的平民,而“卑微者最聰明”,這里的故事更有味兒。
碼頭工人生活在社會底層,在用血汗錢養家糊口的同時,也于繁華之地籍以聊解苦疾、以悲亢的碼頭號子傾瀉胸中苦悶。碼頭文化是平民文化,其中難免會有如袍哥、幫會、妓女這些,由此而產生的力行、幫會便有“九幫三十六碼頭”之說。江西、漢陽、武穴、黃孝、襄陽等外來人口在碼頭形成幫派、袍哥把持的同時,又將江南文化、荊楚文化與三峽文化融合;京劇票房應運而生,聊社、韻聲、逸社等票房相繼成立;寰球、寰星電影院和留園露天電影院、莎樂美電影院先后開張;重慶沿江街巷碼頭和沙灘平壩,打鼓說書、小曲評彈、槍刀雜耍熱鬧非凡。
因兩江而發展起來,因大山而聞名的重慶與東部其他城市的區別就在于其特定的三峽地域特色,比如川鄂咽喉、開埠久遠、戰略顯赫、巴土民俗等等。重慶需要做的是守住本土的返樸歸真,切忌浮華奢靡,使城市成為普通人生活的家園,而不是富豪們窮奢極欲的游樂場。更重要的即在于,重慶文化的構建,應該像這里的地形和建筑一樣,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這個城市不乏大氣和包容,缺的是城市文化的自我凈化和過濾能力,當然這有待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超越。如果重慶城能夠少幾分碼頭文化的性急和浮躁,多幾分長江大河的沉潛和從容,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重慶成為未來中國第四城的日子,當為期不遠。
關鍵字: 旅游攻略 朝天門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