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壯觀的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是一個非常壯觀的雕像,它的quot;千手quot;(準確數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里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
牧歌式的quot;牧牛道場quot;
不少人認為,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場》,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現的是牧童馴牛。牛的犟勁和牧童在馴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畫得非常真切、生動。寶頂山的石刻還有一個值得介紹的特點,就是它是經過通盤規劃、設計以后,先雕刻出小樣,作為藍圖,然后再擴大雕。好像現在蓋房子先做模型一樣。這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是罕見的。
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在立體造型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夸張互補的手法,摹難顯之狀,傳難達之情,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務求傳神寫心。強調善惡、美丑的強烈對比,表現的內容貼近生活,文字通俗,達意簡賅,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又有著極人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選材上,既源于經典,而又不拘泥于經典,具有極人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凋伏心意和規范行為的義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體,充分體現廠中國傳統文化重鑒戒的審美要求。在表現l,突破一些宗教雕塑的舊程式,有了創造性的發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極富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范。
關鍵字: 千手觀音 大足石刻 寶頂山 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