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地區的街舞大秧歌
陜北大秧歌
陜北大秧歌盛行于陜北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表演時人數不限,少則數十,多達數百。隊形由一撐傘者(稱傘頭)領頭,另有一身挎一串馬鈴、手執一把蠅甩子者(稱馬俳子,傘頭的保鏢)隨其后,在鑼鼓嗩吶聲中帶領表演者,扭出各種隊形,如"卷白菜心"、"十二蓮燈"、"十字梅花"、"二龍出水"、"盤龍過街"、"大游四門"、"五馬空城"等。
陜北大秧歌
舞蹈動作有"原地扭"、"十字步"、"三步一停"、"抖肩步"、"金雞獨立"、"抬頭望月"等。農歷正月初七人日(也叫"人七")過后,開始鬧秧歌,俗稱"起秧歌",這是一年一度城鄉"鬧紅火"最集中的一段時間,一直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才停止。
陜北大秧歌
凡愛好扭秧歌的城鄉群眾,自愿參加到秧歌隊里。參加者大多服裝隨意,腰里扎根紅綢子,扮女角的手搖彩扇,或動作劃一,或即興隨樂。
陜北大秧歌
秧歌隊里一定要有扮天官、春官的,丑角化裝成蠻婆、蠻漢、贓官等。另外有兩個扮飾性情暴烈漢子為牌,隊尾有一人飾老乞,持一乞棍挑一件破羊皮襖斷后。紅軍到達延安,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經文藝工作者對陜北大秧歌的不斷改進,使它在化裝、服飾、表演、唱詞、動作等方面有所創新,被譽為"新秧歌運動"。
陜北大秧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陜北秧歌流傳全國,深受群眾喜愛。隨著改革開放,秧歌再度興起,除春節期間是不可少的活動外,大型會議、工程奠基或竣工典禮、迎送貴賓等重要活動,亦有秧歌助興。傳統秧歌活動程序大致如下:〔起場〕農歷正月初七之后,村里的秧歌隊集中起來,村長(或神會會長)宣布秧歌演出活動計劃及紀律后,鑼鼓、鞭炮齊鳴,秧歌隊舞動起來,拉開秧歌活動序幕。〔謁廟〕起場后,秧歌隊來到寺廟,傘頭燒香磕頭,唱神秧歌詞,眾舞者接唱尾句,表達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愿。扭起舞來,神態虔誠,表演認真,意為"娛神"。
陜北大秧歌
〔沿門子〕(又稱"排門"),謁廟后第二天,秧歌隊開始挨家挨戶拜年。舊時,有嚴格的講究,根據社會地位、門第高低,貧富有別,一般先官后民、先富后貧、先東后西、先高后低。受拜家戶送煙酒、糖果點心及裝錢紅包,以表謝意。
陜北大秧歌
〔搭彩門〕沿門子完畢,各村秧歌隊進行互訪,它是村鄰間互訪互拜的一種秧歌比藝活動。春節前后,在村、鎮十字路口及廣場上搭起丈余高的彩門,來訪的秧歌隊交織在每道彩門前,接受主村秧歌隊傘頭盤歌(對歌)形式的提問,并立即以歌作答。如若回答不出,客隊往往被拒之門外,不能進村表演,若對答如流,則被迎進村里進行表演。
陜北大秧歌
〔轉九曲〕俗稱"九曲秧歌",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時舉行,是春節期間最后一次鬧秧歌活動,俗以彩燈排成各種圖案(大多以道法八卦為圖)的燈陣,轉九曲者如順利轉出陣外,則預示來年吉祥太平。另說轉九曲可消災免難,故這一天人們競相參加。
關鍵字: 秧歌 舞蹈形式 街舞 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