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陜咽喉大散關
大散關
中國陜西省的關隘。位于陜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北連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關當山川之會,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樞紐。亦稱崤谷。今川陜公路、寶成鐵路由此通過。
大散關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這里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陜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大散關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余次。 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里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今川陜公路、寶成鐵路穿關而過,千年天塹變通途,一批旅游場館業已興建。山巖上所留前人鐫刻的“古大散關”幾字尚見。
大散關
大散關,亦稱“散關”。位于寶雞市南郊川陜公路19.5公里處的清姜河岸。因置關于大散嶺而得名一說因散谷水而得名。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遺址、范圍為南起秦嶺梁,北至二里關。散關設于西漢一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于秦代,廢棄于明末。現在關址處立有:“秦嶺”石碑一塊。在散關嶺上的古散關關門遺址東面,立有“古大散關遺址”石碑一塊。
大散關
大散關是關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關控陡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因而,這里也就成為了歷代兵家看重和必爭之地。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采取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術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將吳玠反復拉鋸于此。上述這些戰爭的發生,無不表明大散關在軍事上的重要。
大散關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覽之地。據傳“老子西游遇關令尹喜于散關“,授《道德經》一卷;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特別是宋代陸游、蘇東坡有關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也最大。佇立關址,縱目遠眺,但見群山疊嶂,古木翁郁,兩側的山峰如臥牛,如奔馬,又像密不透風的天然屏障。大散嶺下,清姜河激湍奔流。這里的自然風光特別優美。
關鍵字: 大散關 寶雞縣 渭河 陜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