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泰陵
位于蒲城縣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它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筑墻。
泰陵陵園寬廣遼闊,封內三十八公里,下宮去陵,二點五公里,其布局似京師長安,分內外兩城,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分別為青龍門(又名東華門)、白虎門(又名西華門)、朱雀門、玄武門。墻四角建有角闕。陵內還建有獻殿、下宮、闕樓及陵署等。由于多年來戰火不斷,陵園地面建筑現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些石刻和畢秋帆親筆題書的“唐元宗泰陵石碑一通(“元即“玄,避康熙玄燁諱)。
現就南門神道兩邊石刻介紹如下:
華表一對。華表是古代帝王接忠納諫的象征。此對石華表高4.5米,蓮花基座,八棱柱身,周身線雕纏枝卷葉花紋,頂端為寶珠。
天馬一對。天馬因身生雙翼故也稱翼馬,是傳說中能飛善跑的靈獸,它只是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現這種傳播友誼的吉祥動物。鮑方在“開元樂章中寫道“開元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頓首。天馬銜來苜蓿花,故人獻上葡萄酒。此石天馬高2.24米,長2.1米,昂首挺胸、渾圓雄壯。造型雄偉,肚底部刻有花紋。
駝鳥一對。駝鳥是中外人民友誼的見證,它原產于非洲沙漠地帶。唐初時,隨著大唐
帝國的日益強盛,中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伊朗、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亞細亞古國,曾先后派遣使者送駝鳥到長安,據《新唐書middot;吐火羅傳》記載,唐高宗永微元年(公元654年)五月,吐火羅“獻駝鳥,高六尺,色墨,足類蒿鴕,鼓翅而行,日三百里,日噸鐵,俗為駝鳥。當時人們把駝鳥視為神異,又視為祥瑞,四方獻貢,是社稷興旺的象征。于是獻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修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唐陵石刻從此定型,駝鳥便臍身于司馬道兩側。陵前放有形態活躍的石駝鳥,以示王權聲威,臣服邊陲,天下歸順。這對石雕駝鳥體態和躍,羽毛豐滿,回首貼翼,生動自然,它刻在高1.45米,寬1.93米,厚0.45米的石屏上,為唐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石馬五對。石馬高1.7米,長1.8米,整個基座和馬身是一塊大石刻成,鬃毛密披,鞍蹬俱全,昂首前視,神態自若。石人十對石人又稱石翁仲,它按左文右武兩行相排列。全是身穿長袍、頭帶高冠。文臣掛圭,武將持劍,這些石人面部表情,神態各異。唐玄宗執政時為“文用漢、武用胡,所以石刻武臣全為少數民族形象。石人身高2.5米,胸圍2.15米。
石獅一對。此對石獅威武雄壯,身高1.6米,長1.2米,寬1米。另外三門也各有石獅一對。
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陪葬的只有元獻楊皇后和宦官高力士。玄宗皇后楊氏,弘農華陰人,系肅宗李亨的生母,卒于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先葬于長安細柳原。肅宗當皇帝后,母以子貴,德以溢尊,追冊楊氏為元獻太后。寶應三年(公元763年)正月,
關鍵字: 合葬墓 石刻藝術 蒲城縣 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