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山縣-五丈原
五丈原風景名勝區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
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題詞立碑,建祠修廟,憑吊千古,這里流下許多珍貴的古文化、古遺跡,特別是氣宇軒昂的諸葛亮廟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景觀薈萃。
諸葛亮廟始建于唐代,廟宇坐南朝北,聳峙原頭,雄偉壯觀,進入金碧輝煌的山門,依次是高大的獻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獸,千姿百態,墻壁彩繪,絢麗奪目。獻殿兩側的墻壁上,鑲嵌著岳飛手書的前、后《出師表》碑刻,由40塊二尺見方的青石連綴而成,表文語出肺腑,文筆出眾;筆法奔放蒼勁,流利酣暢;鐫技高超,形同真跡,人稱“三決碑。后院是柏林竹園,草坪花壇,四季如春,清爽潔凈,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觀的落星亭聳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環攬后院,文臣武將廊分居兩側,曲徑通幽,環境優雅。
景區內還有著名三國古遺跡二十余處,如蜀國中軍帳遺跡壑落城,蜀軍大本營九龍山,蜀軍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盤,取水之泉諸葛泉、司馬懿拜將臺,婦孺皆知的葫蘆峪等。
景區自1983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聲名遠揚海內外,1991年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已成為陜西關中西部著名的旅游勝地,年接待中外游客15萬人次。
歧山縣-五丈原美食:
岐山搟面皮搟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是西北較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涼爽可口。如今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岐山鍋盔岐山鍋盔(烙饃)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精細,素以quot;干、酥、白、香quot;著稱西府唐、宋以來,岐山城多驛店,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鍋盔作為客商的攜帶干糧已遠走他鄉。明、清以來,做賣鍋盔者遍布縣城四周,光緒時期的張聰、劉有學;民國時期的邢呆子、趙乾兒、張廣善;解放以來的龐天紅、席金卵等,皆為此行能手。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歷史悠久,清代已很馳名。岐山臊子面又名“嫂子面“哨子面傳說因西周文王而得名。相傳周文王年幼父母俱亡,一直靠嫂嫂撫養成人。有一次出征中途遇到瓢潑大雨,風寒入骨,服過百藥不見起色,數日臥床不起,嫂子得知后親自下櫥,為文王搟制了一碗熱騰騰的面條,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煥發,后為紀念嫂嫂遂取名“嫂子面,入口爽滑酸辣適中,其面條必須手工搟制,以白、細、薄、筋、光五字真言而聞名,湯色又講究:酸、辣、稀、汪、香。其中加入、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以及多種調味品制成。其最大特點是:湯多面少,面條要熱得燙嘴,油一定要多,是陜西特有的民間小吃。
關鍵字: 名勝區 旅行網 歧山縣 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