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遺址
這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陜西扶風、岐山一帶。歷史上的周原范圍北至岐山,南臨渭水,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本世紀50年代后期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后在此調查、試掘。
1976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西北大學、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在此進行一系列規模較大的發掘。時至今日,周原的考古發掘已經獲得了舉世所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包括:對幾處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統發掘;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成批的青銅器物;遺址中聽見的大批刻辭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貴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遺物。
一、鳳雛甲組建筑基址和召陳建筑基址。
鳳雛甲組建筑基址,是一處由庭堂、室、塾、廂房和回廊組成的臺式建筑遺存。基址位于岐山縣鳳雛村南,1976年2月由陜西省周原考古隊進行發掘。基址南北長43.2米,東西寬32.5米,面積1469平方米。正門(朝南)之前橫筑一長4.8米的門屏,門的兩邊是東西塾,各有三間。入門即為庭,面積約222平方米。中庭后即為主體建筑殿堂,共6間,各寬3米,進深6米,四周回廊環繞。殿堂后面是后庭,分為東西兩個小庭,各為63平方米,有過廊和前后建筑相連。基址最里為5間后室,面寬23米,進深3米。后檐墻與東西廂房的后墻相連,使整個建筑通為一體,廂房筑于東西兩邊,對稱排列,各8間,通長42米,進深6米。
召陳建筑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風縣召陳村發現。基址共有15處,其中以三處(f3、f5、f8)保存較為完整,并經過發掘規模也較大。f3的夯土臺基殘高0.75米,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基址東西間排列著七排柱礎, 中間3排間距5.5米,西側兩排間距3米。中間3排由南到北排列著5個柱礎,兩側2排各有6個柱礎。f8的夯土臺基殘留0.76米,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0.4米。其四周有卵石鋪成的散水。基址上每間隔3米從南到北列有4排柱礎,由東到西有8排柱礎,兩道夯土墻將基址分為三部分。f5南半部已遭破壞,僅存北半部分,東西長28米,南北殘寬8米,東西排列9個柱洞,南北排列4個柱洞。
周原的這兩處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筑材料,數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另有一些半瓦當。瓦和瓦當有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飾繩紋,部分帶瓦釘,用之于固定;筒瓦飾三角紋或雷紋;瓦當均為半圓形,其中有部分回紋。這批瓦和瓦當,是當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瓦類建筑材料。
二、青銅器。
近幾十年來,周原地區的墓葬和窖藏中陸續出土了成批青銅器。主要有以下幾起。
莊白一號窖藏。1976年12月在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南發現。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國以來出土銅器數量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鑄有銘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鑄的銅器,史墻盤有銘文284字,記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功業和史墻的家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許多器物的造型和紋飾極為精美。如折觥的蓋前呈羊首,后為大獸面,通體遍雕夔龍紋,形制頗為別致。此外如商尊、商卣、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貴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董家村窖藏。1975年2月發現在岐山縣岐山南麓的董家村西150米處,窖內共出土37件青銅器,其制作時代由穆王至宣王時。 其中有銘文者30件,史料價值很高的有衛鼎、衛等。
銘文是我國最早的一件訴訟判決書,是古代重要的法律史文獻。九年衛鼎記恭王九年裘衛與矩以物換地的史實。董家村出土的這批器物銘文是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關系的重要資料。
1960年,扶風縣齊家村南的窖藏發現了39件銅器,其中幾父壺、柞鐘、中義鐘、中友父簋、白邦父鬲等28件鑄有銘文。1963年,又在齊家村東發現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扶風召陳村發現的散車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風強家村的師臾鐘、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風齊村發現的即簋等器物,都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珍貴青銅器。
三、甲骨卜辭。
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陜西省周原考古隊在發掘岐山鳳雛西周建筑基址時,在房內發掘了兩個窖穴,出土了大批西周時期的甲骨。這些甲骨共計l7275片,包括卜甲16371片,卜骨687片,其中刻字292片。后來在扶風縣齊家村發現了刻字大龜版1塊,牛肩胛骨5片。這樣,周原遺址總共出土刻字甲骨近300片,總字數1009個,有不同的單字360多個,每片字數多少不一,少則一字,多則30余字,內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獵及人名、地名、官名、月象及其它內容共十大類。時間大都為武王滅商前后。
周原甲骨卜辭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對于確定周原的性質和研究周人歷史至關重要。它與殷墟卜辭一樣,都是歷史研究和古代文字研究的珍貴資料。
關鍵字: 扶風縣 董家村 陜西省 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