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塔
明長城九鎮之一,榆林鎮總兵所駐地榆林城,在長城南,距鎮北臺5公里。榆林雅稱榆陽,古時即有東扼雁朔、西衛寧夏、南蔽秦隴、北接河套之說,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榆林城今為陜西省榆林地區黨政機關所在地。
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初只是綏德衛的一個屯所。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榆林衛,成化九年(1473年),巡撫都御史余子俊再次修筑榆林城。榆林鎮原來稱為延綏鎮,鎮治綏德。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余子俊重修榆林城后,把鎮治移駐榆林,從此以后,延綏鎮才稱之為榆林鎮的。榆林城自成化九年之后,又經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三次較大規模的擴建之后,才最后定形的,地方史書稱這三次拓展修筑活動為“三拓榆陽。 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榆林城北墻被流沙積壓,遂將北城墻向西南回縮,始成今日所見榆林的樣子。
榆林城地勢為東高西低,東北角向外突出。城墻墻體用黃土夯筑,外則包以青磚,城墻高12 米,基寬16.6米,頂寬10米。城門有5座,北稱“廣榆門,東稱“振武門,大西門稱“ 宣威門,小西門稱“斬東門,南門稱“鎮遠門。各城門頂上,均建有兩層威武雄壯的城門樓,但今除南門尚存外,其它諸門及全部城樓皆毀。
榆林城做為軍事重鎮,經歷了很多次戰火。較大的一次是明末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農民起義部將李過、劉芳亮率十萬大軍進攻榆林的戰役,這次戰役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第二次攻打榆林。第一次是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李自成親率軍隊攻打榆林城,由于當時的三邊總督洪承疇早有防備,加之恰逢連日大雨傾盆,給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帶來了很多困難,所以起義軍未攻下榆林就撤軍了。李過、劉芳亮率大軍未至,榆林總兵就先率精兵棄城而逃。但榆林城有六位居家 的武將,他們分別出任過山海關總兵、宣府總兵、寧夏總兵等要職,他們收集到一起,決定與起義軍血戰。十二月二十一日,起義軍兵臨城下,與守軍展開激戰,戰斗直打到二十七日 ,起義軍才由城東南攻進城里。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內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跡名勝,其中以星明樓、凌霄塔最負盛名。星明樓座落在榆林南街上,當地稱為鼓樓,為三層木樓,其整個建筑全部為木料卯結而成,梁架精巧,結構合理。星明樓底層分列四個磚石臺基,每個臺上排列七根粗壯的松柏木柱,支撐著高樓的全部重量。樓頂無一根橫梁,三層樓閣皆為斗拱逐層互相疊接,樓體四面飛檐外翹,宏偉壯麗。
榆林城原有鼓樓兩座。第一座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余子俊擴建榆林城時所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擴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擴,原有的鼓樓便顯得偏北了,所以新建了一座鼓樓,稱為新樓。今天所見的星明樓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據縣志載,樓上原掛有一塊金字大橫匾,上書“無上高真四字。
凌霄塔座落在榆林城南門外的南山頂端,塔為磚砌13層八角空心結構,塔高43米。塔身每層出檐,為仿木斗拱結構。在塔的最底層,四面開門,由下往上,每層各面皆開有一窗,各 層飛檐之上系有8個風鈴,隨風搖蕩,悠然成韻。
凌霄塔是榆林附近的制高點,登上塔頂,榆林全城,盡收眼底。歷史上在榆林發生的戰爭之中,雙方都為爭奪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價。明末,李自成和李過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的凌霄塔。1947年,解放榆林的戰役,也在凌霄塔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關鍵字: 延綏鎮 榆林鎮 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