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廟
倉頡廟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水,與西北方百里之外的橋山黃帝陵遙遙相對。廟內建筑沿中軸由南到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對臺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后殿及東西廂房70間。緊貼后殿為倉頡墓園。整個建筑占地17畝。
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座集古墓、古廟和古柏為一體的倉頡紀念圣地 。倉頡廟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公元158年167年)已有“建廟之舉,并形成了一定規模。因此,有文字可考的廟史至今有1800多年。倉頡廟被國家文物局定為與黃陵古柏群、山東曲阜孔府古柏群并列的中國三大古柏群;而樹齡之長、樹干之粗,又為其首。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然戰亂多有散失,但現在還保存有16通碑石。其中尤以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立的《倉頡鳥跡書碑》等最為珍貴。1992年,倉頡廟被確定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全國眾多倉頡遺跡中唯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倉頡廟里的許多文物都非常有歷史研究和觀賞價值,倉頡廟內還有許多壁畫,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有表現黃帝功德、倉頡政績、神話故事、白水勝景以及名人詩賦等五大類。
其中僅后殿的壁畫就有17幅之多,有表現黃帝帶領天兵天將駕五彩云追趕蚩尤的《擒蚩尤》、歌頌倉頡造字功績的《鬼哭龍藏》、黃帝教人織錦制衣的《西陵制衣》、《黃帝賜衣》及反映倉頡造字的《天雨粟》等 ,內容豐富、色彩鮮明、優美動人。這些壁畫中除部分據說是宋代的外,其余創作年代不詳,但卻十分珍貴,已成為廟里一寶。
關鍵字: 倉頡廟 文物保護 神話故事 黃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