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殷墟2
發掘概況: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開始殷墟的發掘工作,主要參加者有李濟、梁思永等人。從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進行了15次發掘。發掘面積共約4.5萬平方米,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跡:在后崗首次發現了晚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個地層的疊壓關系;在西北崗西區和東區發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證明這里是王陵區;在小屯發掘出一批宮殿和宗廟遺址。出土遺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骨,共發掘出土24794片,其中包括著名的“大龜四版”、“大龜七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殷墟的發掘工作繼續進行。1950年春,發掘了武官村大墓。其后,在小屯西勘探出一條南北長1100米,折向東西長650米的濠溝,環繞宮殿區西側和南側,與洹河共同構成宮殿區的防御設施;在苗圃北地發掘出一處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鑄銅作坊遺址;在后崗發掘出圓形祭祀坑。1971年冬,在小屯西地發現21枚牛胛骨,其中10片有刻辭。1973年在小屯南地一次發掘出4829片有字甲骨和一批無字卜骨。1976年發掘婦好墓,在武官村大墓南側,發掘出一批祭祀坑。1969~1977年,在殷墟西區發掘出900多座平民墓。1978年春,在殷墟王陵區1217號大墓東墓道之北,發掘甲字形大墓1座,是這一帶新發現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其后,又發掘了相傳曾出司母戊鼎的大墓,墓道內發現不少殉葬的奴隸頭骨。1989年,在小屯北側發掘出一處大型宮殿基址,三排房呈凹字形連成一體,面積約5000平方米。布局和遺跡:殷墟的范圍和布局已基本搞清。宮殿區在小屯村東北,已發掘出建筑基址53座,分為甲、乙、丙3組。乙組面積最大,甲組次之,丙組最小。甲組基址有15座,分布在遺址的北部,靠近洹河,多東西向,年代最早;乙組基址21座,分布在遺址中部,門多向南,年代晚于甲組;丙組基址17座,分布在遺址南部稍偏西,門多向南,還有一些向東或向西,年代最晚。這些建筑基址平面多為長方形,也有近正方形,還有凸字形、凹字形等。修建時,有的先挖基槽后填土夯筑;也有的僅把原來的文化層堆積挖掉,再回填凈土夯筑。皆用石柱礎,有的在石礎上還墊有銅礎。在基址下或門側處,經常用人“奠基”。乙八基址規模最大,南北長約85米,東西寬約14.5米。其西與乙七基址相接。在乙七正南,發現3組排葬坑。坑內少者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式葬以及砍頭葬,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車馬。此外,還有葬獸坑。這些大規模人祭遺存,說明乙七、 乙八基址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宗廟類建筑。1989年發掘的大型宮殿基址,使殷墟宮殿宗廟建筑向南延伸了130多米,向東擴展了50多米。此外,在大司空村、高樓莊、花園莊、王裕口、四盤磨、白家墳、梅園莊等地都發現了居住遺址。王陵區在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崗、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已經發掘出13座大墓和1400多個祭祀坑,可分為東西兩區。西區有8座大墓(其中1567號墓為未竣工使用的“假墓”)。這些大墓分別有4個、2個和1個墓道,平面呈十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規模很大,如西區的1001號墓,南北長18.9米,東西寬13.75米,深10.5米。墓葬總面積為712.75平方米。西區的1217號墓更大,總面積達1 200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發掘的西北崗東區217座祭祀坑皆為長方形豎穴,每坑掩埋人骨8~10具,多為青壯年男性,也有少數女性和兒童,總數達1387具。處置方法有砍頭、肢解、腰斬、活埋。這是多次人祭的遺存。
關鍵字: 歷史 工作 河南 研究所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