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旅:龍門石窟與關林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伊水兩岸的山崖壁上,始鑿于公元五世紀末,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斷續400余年的開鑿,現存窟龕2300余個,佛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石刻佛塔80余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資料)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概是每個景區的愿望,進入《世遺》后,不僅會得到更多的來自國內和國外的資金支持,而且名聲在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人,良性循環,文物局和當地政府肯定高興,所以近來申遺活動蓬蓬勃勃,方興未艾。只是這樣一來,游客人數驟增,景區承受能力有限,久而久之,會給景區帶來更大的傷害。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改善這一情況,似乎還考慮的較少。 龍門石窟是幸運的,參觀過程我一直能感受到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區別于其他景區的優勢,我想這就是相輔相成,互惠互利吧。到龍門石窟交通很便利,81路直達。 冬日的陽光并不熾熱,但我們一直興致勃勃,每一張照片都面帶笑容,以后每每翻閱每每都有會心微笑。那時的日子為什么就能無憂無慮呢?為什么現在出行無法回到當初透明的心境中去?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嗎? 閑話少敘。我們十點到達龍門石窟,要先經過購物街。我們在一家小店看到木版年畫,雖然很粗糙,也令我愛不釋手,請了幾張回去。 一路走來,到了開闊處,迎面一巨石,上書:龍門石窟,并有世遺的標志。這就算入了貴族籍,只要每年通過世遺的評測,就能享受一切了。景區干凈空曠,很難想象以前的情景。聽老輩人說,早前這里沒有成為景區時,許多人來這里砸石子賣給米店,也有人鑿佛頭去賣,對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壞。現在我看到的佛像幾乎沒有完整的,且頭都不知去向,稍具可觀性的只有賓陽三洞、萬佛洞、奉先寺等幾處,其中盧舍那大佛堪稱精品,據說其面容就是按照武則天的樣貌雕鑿而成。 這樣走走停停,來到漫水橋邊。其時陽光柔和,淡淡地鋪在伊河上,感覺很美。過了漫水橋,來到河東岸參觀。石窟明顯減少,看來什么都愛扎堆,包括這里。東岸有香山寺和白居易寺可順道游覽。這樣龍門石窟就游覽完了。 關林 關林為關羽葬首之所,始建于明。在中國歷史上,忠臣一向是統治階級追捧的對象,尤其像關羽的忠臣,更是統治階級夢寐以求的,歷朝歷代對他稱贊之余,更是大加追封,一直封到武帝——到頂為止。 這里的交通也很便利,參觀完龍門石窟后,可乘坐81路公交車直達。關林的建筑布局和其他大廟的布局大致相同,從大門進入,迎面是儀門。儀門兩側是鐘樓和鼓樓。甬道連接大殿、二殿、三殿,兩側是有關墓志、石刻的藝術館,可免費觀賞。三殿后有一八卦亭,我們真正的主角這才上場——關帝冢現身了。 繞墓一周,夕陽西斜,心中不免諸多感觸。想起那句有名的詞:“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真是幾度滄桑,淘盡英雄,空余大好江山,付與這笑談中!
關鍵字: 世界遺產 關林 名錄 洛陽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