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詩中行
和大學的好朋友約了很久,想一起去旅游,大家便一起請了年假,由于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想想就選擇了中原地帶的河南。河南的其他地方就不寫了,就想寫寫洛陽。 從嵩山到洛陽已經傍晚了,感覺洛陽的旅游業不是很發達,找賓館就花了我們好長的時間,賓館都有點臟,而且有股陳腐的味道,最后住在一家賓館,給我們的房間,浴缸的下水竟然是直接排到衛生間的地上的,找了服務員,那位小姐竟然非常奇怪的問我們:“原來你們要洗澡的丫!,在我們的抗議下,非常心不甘情不愿地給我們換了一個房間。到第二天結賬的時候,竟然又出現了問題,說我們把床單弄臟了,要賠50元,在我們的據理力爭下,最終才不了了之。不過除開住宿的不愉快外,玩得還是很開心的。去了“真不同”吃了洛陽水席,非常好味,并不像其他人描繪的那么難吃,而且還便宜,我們兩男兩女四個人才吃了50元,流口水ing......其中的牡丹燕菜,端上來的時候,真像一朵朵漂亮的花盛開在盤子里,細細品嘗里面的東西,竟然好多東西都說不出是什么做的,最后問了服務員,才知道那一絲絲的是蘿卜絲,黃色的花瓣是雞蛋做的,但已經完全沒有了蘿卜絲和雞蛋的口感和味道,加上酸酸辣辣的味道,真的又開胃又溫暖。 吃完晚飯,就在洛陽街上瞎逛,由于是冬天,街上沒有什么人,走著走著,就看到了一段城墻,還有護城河,仗著身邊有兩個男士相陪,我們就壯著膽子往黑黢黢的城墻走過去,過了城墻,是一個很大的甕城,向同伴講解了一下“甕中捉鱉”的典故,聲音在空蕩蕩的甕城中游蕩,自己都感覺有點恍惚了。 過了甕城,竟然是一條古街。如果是白天來,我一定覺得都是一些仿古建筑,四不像,沒有什么意思,但黑夜遮掩了那些現代的顏色,帶給我們無窮的暇思。幽深的小巷里沒有什么人,旁邊的店都關了門,只有昏暗的路燈,走在巷子中,想像著旁邊人家的故事,告訴自己走的是見證過十三朝風雨的小路,感覺一下子就神秘了許多。第二天,按原定計劃,我們決定在日出前趕到龍門石窟,感受一下晨霧升騰的感覺,在賓館的前臺耽擱了半個多小時(痛苦,就不多說了),我們就趕去公車站,就在公車站旁邊,看到一家賣牛肉湯、羊肉湯的店,決定去吃早餐。好大的一碗湯,還有非常好吃的面餅,臨走,我們還特意到裝湯師傅那里夸獎了一下湯的美味,看到一口好大的鍋,熱騰騰冒著熱氣,舀湯的師傅也非常開心,夸口說那鍋裝10個我都不成問題,在我們的驚嘆聲中爽快地大笑。如愿到了龍門,陰天,透過稀疏的樹枝可以看到太陽的影子,天灰蒙蒙的,和我們想像中的龍門一樣,在石窟那里請了一位導游,一路上,精美的雕塑到處可見,有幾處的力士雕像,雖然不大,但其精美的程度,一點也不遜色于那些端坐在洞中的菩薩,謀殺了不少的膠卷,直到看到盧舍那大佛。 雖然在去洛陽之前,盧舍那大佛的大名已經是如雷貫耳,也看過不少相關的圖片,但看到真正的盧舍那時還是一陣陣的激動,還有一旁協侍的觀音、弟子、力士,無一不是美奐美倫。出了龍門,過伊水,看到水中的淺灘,岸邊的小樹,薄霧籠罩在伊水上,不知怎么,腦海中就浮現中四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也許是伊水這個名字給了我無限的暇想,可能是當時的情景太像讀《詩經》時腦海中的想像了。 伊水,也許是我聽說過的最溫柔、最美麗的河的名稱了。龍門對面是香山,與北京的香山不同,看了介紹,山上長著一種叫“葛”的植物,有香氣。突然又想起《詩經》中的另一首:“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想像一下,癡情的男子,等待的戀情,頗有點蕩氣回腸的感覺。從龍門坐公車到關林,正好下起了雨,將關林前的廣場沖刷得干干凈凈,裎亮裎亮的可以倒影出建筑的影子,諾大的關林就我們四個人在里面晃蕩,大殿求升官,二殿求發財,不直到從何時開始,一生忠義的關云長竟成了人們想升官發財的精神庇護。 雨中,求升官、求發財的人都被連綿的雨擋住了腳步,就留了這么個空蕩蕩的關林任我們在其中倘佯。關林出來就直奔白馬寺,白馬寺正在裝修,搭了很多的架子,地上非常泥濘,一樣的少人,我們很從容地漫步,可能是淡季,許多殿沒有開門,也給我們帶來了趴在窗戶上偷窺的樂趣。據說主殿的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像都是元代作品,但對于我等俗人而言,元代和明代、清代沒有什么很大的區別,姑且一看吧。 白馬寺中還保存著自唐以來的歷代碑碣,聽說還有趙孟
關鍵字: 好朋友 賓館 找賓館 旅游業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