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秋游記
在河南省有一個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的白云山的。從那以后,我就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網上和白云山有關的資料,并打算什么時候去實地一游。9月中旬,終于等來了一個空。說干就干,買了17日晚的火車票就出發了。 k269次(北京西 – 洛陽)是晚上7點多發車的。記得今年6月份買的時刻表寫的是9點多發車,次日早晨8點多到。沒想到,如今改成7點多發車了,仍是8點多才到。實在想象不出鐵路大提速是怎么回事。上車以后看了一會兒書,我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聽鄰鋪的人說,在保定站停了差不多整整50分鐘。所以,一個合理的解釋大概是:在把行車速度提高的同時,把停站的時間也做了相應的延長,為那些z字車(直達特快)和t字車(特快)騰出更多的行車區間。具體就k269而言,整個行程比原來延長了大約2個小時。所幸一路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時間長點短點也就無所謂了。 在洛陽下車時已經是早上8點半了。出了站就直奔售票處買20日的回程票。看來臥鋪票早已賣完了,一看從西安開往北京西的t42還有坐票(專為洛陽站留的),就趕緊買了一張。出了火車站直奔馬路對面的汽車站,希望當天就趕往白云山。到售票窗口一問,對方說每天三班,是6:30、7:30 和13:30 (后來的事實表明這是一條錯誤率高達67%的信息),途中大約需要4個小時。看來當天是去不成了,就決定先去龍門石窟。公交車站就在火車站前廣場上。坐81路公交車,票價1元,全程大約13公里,正好可以看看這個六朝古都的街景。坐在車上等了一會兒,車就開了。 象國內幾乎所有的城市一樣,火車站周邊總是最熱鬧的:抑揚頓挫的小販叫賣聲,肆無忌憚的汽車喇叭聲,當然還有那穿透力極強的火車汽笛聲, ……。而在這里,不知從那里傳來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的豫劇唱腔(想起了一句名言“燕趙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以及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的桂花香氣,更為這個中原古城的秋天增添了一種別樣的情調。街上的車輛和行人呈現一種“無縫”融合的狀態,交警們對此似乎早已見怪不怪。由于環境噪聲大,車廂里乘客的談話聲也水漲船高,就在我的耳邊嗡嗡作響,根本分不清是誰在講什么主題。洛陽地處豫西,本地話似乎和我所熟悉的豫東/皖北方言有較大的差別,聽起來有些詞的發音似乎更接近山西話。作為老牌的旅游城市,洛陽的街道還是相當整潔的,路上很少看到有亂扔的雜物垃圾,但洛陽的汽車司機們卻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超越前車以后,似乎普遍急于并回原路,有幾次幾乎就要發生首尾相碰的事故。好在每次都有驚無險,看來還是我多慮了。 龍門古名“伊闕”,意為“伊水門戶”。發源于伏牛山深處的伊河,從南向北,在這里從熊耳山余脈的兩座矮山之間穿過,到更遠的地方去并入黃河。一座大橋飛架兩岸山上,橋頭上有“龍門”兩個大字。走進景區,綠水青山之間,東西兩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我租了一具解說機,套上耳機,就邊看邊聽信步走去。下午將近5點,我又回到了洛陽市區。立即趕到汽車站,去買明天一早開往白云山的車票。售票員說,現在是旅游淡季,每天只有早晨6:30一班車,下午大約1:30從白云山返回。為了避免早晨誤車,也因為不想背著背包到處找旅館,我決定在汽車站附近住下。但問題是,附近的幾家似乎都比較鬧 ------ 一面臨街,另一面正對汽車站的停車場。最后在離車站約300米的地方找到了一家鐵路旅館。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家旅館雖然臨街,它的背面一側卻應該是比較安靜的(事后得到證實)。旅館門面不大,好象已經有些年頭了。照明不足的門廳迎面墻上一字排開五個時鐘,下方分別有北京、紐約、東京、倫敦和悉尼等字樣,但這五個鐘之間的時差居然都不是整點數。估計是由于某種原因,它們未能保持步調一致,最后又陸續停工了。好在看起來這家旅館并不是專門伺候洋人的,所以時差問題還不至于惹出什么國際糾紛來。我想這大概反映了管理者的一種兩難處境:曾經想讓旅館和國際接軌,后來卻又面臨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我要了一間背面的房間,發現這里雖然陳設簡陋,卻在每間房里都安裝了電熱水器,熱水很方便。放好背包,又上街到處看了看(依然是滿街的豫劇唱腔和桂花馨香)并吃了晚飯,就回到旅館。然后就是洗澡,睡覺。一夜無話。 次日早晨6點,我就背著背包到了汽車站。在候車室買了點吃的,邊吃邊等待上車。廣播里傳來了登車通知,我就上了去白云山的專線車,坐了好一會兒,發現自己仍然是唯一的旅客。將近6:30,又來了一男(姓李,洛陽本地人)一女兩位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也說是上白云山。以后,又來了幾位但卻顯然并不是游客,而只是順路搭車到什么地方去的。假如這里是洛陽唯一的發車點,那么當天從洛陽出發前往白云山的游客就是我們這三個人了。 或許是因為人太少,到點了仍然沒發車。司機和售票員在車下站著東張西望,只要發現什么人往這邊掃來一點兒余光,就趕緊追過去招攬生意,看來成敗各半。時間已經到7點,車上已經有了十幾個人,終于發車了。 汽車在公路上行駛著,司機和售票員繼續用他們高度專業的眼球密切關注著路邊的眼球和肢體所泄露出來的任何蛛絲馬跡。時不時地停下來和車下的人說著什么,或給車上增加一名乘客,或無功而返。 過了陸渾水庫,路邊的山漸漸地多了起來。車過了嵩縣縣城(離洛陽約60公里),又沿著311省道繼續前行。路邊的一塊寫著“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宣傳招牌告訴我們已經到了欒川縣的地界。整齊的一排排楊樹,白墻灰瓦的農舍,中午時分裊裊的炊煙,路邊小溪(伊河的上游)嘩嘩的流水,綠油油的莊稼葉子在晴空下閃閃發亮,遠處山坡上的紅葉也在迫不及待地宣告又一個金秋的到來。 汽車開始在山路上盤旋上升。發動機發出沉重的喘息聲,我們繞過一個又一個陡彎。車在山路上急速盤旋上升或下降時,我的耳膜甚至有很明顯的壓迫感。我想,這應該是我所看到過的最陡的山區公路了。不禁回想起剛才在山口看到路邊有“沖剎車”的招牌 ----- 就是下山的車子花兩塊錢用自來水冷卻剎車片。水沖在剎車片上,只見一股股蒸汽騰空而起(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的方法。我很擔心高溫的剎車片會由于急速冷卻而破裂。可能是司機不想為冷卻剎車片花太多時間)。 在河南省有一個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的白云山的。從那以后,我就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網上和白云山有關的資料,并打算什么時候去實地一游。9月中旬,終于等來了一個空。說干就干,買了17日晚的火車票就出發了。 k269次(北京西 – 洛陽)是晚上7點多發車的。記得今年6月份買的時刻表寫的是9點多發車,次日早晨8點多到。沒想到,如今改成7點多發車了,仍是8點多才到。實在想象不出鐵路大提速是怎么回事。上車以后看了一會兒書,我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聽鄰鋪的人說,在保定站停了差不多整整50分鐘。所以,一個合理的解釋大概是:在把行車速度提高的同時,把停站的時間也做了相應的延長,為那些z字車(直達特快)和t字車(特快)騰出更多的行車區間。具體就k269而言,整個行程比原來延長了大約2個小時。所幸一路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時間長點短點也就無所謂了。 在洛陽下車時已經是早上8點半了。出了站就直奔售票處買20日的回程票。看來臥鋪票早已賣完了,一看從西安開往北京西的t42還有坐票(專為洛陽站留的),就趕緊買了一張。出了火車站直奔馬路對面的汽車站,希望當天就趕往白云山。到售票窗口一問,對方說每天三班,是6:30、7:30 和13:30 (后來的事實表明這是一條錯誤率高達67%的信息),途中大約需要4個小時。看來當天是去不成了,就決定先去龍門石窟。公交車站就在火車站前廣場上。坐81路公交車,票價1元,全程大約13公里,正好可以看看這個六朝古都的街景。坐在車上等了一會兒,車就開了。 象國內幾乎所有的城市一樣,火車站周邊總是最熱鬧的:抑揚頓挫的小販叫賣聲,肆無忌憚的汽車喇叭聲,當然還有那穿透力極強的火車汽笛聲, ……。而在這里,不知從那里傳來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的豫劇唱腔(想起了一句名言“燕趙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以及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的桂花香氣,更為這個中原古城的秋天增添了一種別樣的情調。街上的車輛和行人呈現一種“無縫”融合的狀態,交警們對此似乎早已見怪不怪。由于環境噪聲大,車廂里乘客的談話聲也水漲船高,就在我的耳邊嗡嗡作響,根本分不清是誰在講什么主題。洛陽地處豫西,本地話似乎和我所熟悉的豫東/皖北方言有較大的差別,聽起來有些詞的發音似乎更接近山西話。作為老牌的旅游城市,洛陽的街道還是相當整潔的,路上很少看到有亂扔的雜物垃圾,但洛陽的汽車司機們卻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超越前車以后,似乎普遍急于并回原路,有幾次幾乎就要發生首尾相碰的事故。好在每次都有驚無險,看來還是我多慮了。 龍門古名“伊闕”,意為“伊水門戶”。發源于伏牛山深處的伊河,從南向北,在這里從熊耳山余脈的兩座矮山之間穿過,到更遠的地方去并入黃河。一座大橋飛架兩岸山上,橋頭上有“龍門”兩個大字。走進景區,綠水青山之間,東西兩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我租了一具解說機,套上耳機,就邊看邊聽信步走去。下午將近5點,我又回到了洛陽市區。立即趕到汽車站,去買明天一早開往白云山的車票。售票員說,現在是旅游淡季,每天只有早晨6:30一班車,下午大約1:30從白云山返回。為了避免早晨誤車,也因為不想背著背包到處找旅館,我決定在汽車站附近住下。但問題是,附近的幾家似乎都比較鬧 ------ 一面臨街,另一面正對汽車站的停車場。最后在離車站約300米的地方找到了一家鐵路旅館。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家旅館雖然臨街,它的背面一側卻應該是比較安靜的(事后得到證實)。旅館門面不大,好象已經有些年頭了。照明不足的門廳迎面墻上一字排開五個時鐘,下方分別有北京、紐約、東京、倫敦和悉尼等字樣,但這五個鐘之間的時差居然都不是整點數。估計是由于某種原因,它們未能保持步調一致,最后又陸續停工了。好在看起來這家旅館并不是專門伺候洋人的,所以時差問題還不至于惹出什么國際糾紛來。我想這大概反映了管理者的一種兩難處境:曾經想讓旅館和國際接軌,后來卻又面臨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我要了一間背面的房間,發現這里雖然陳設簡陋,卻在每間房里都安裝了電熱水器,熱水很方便。放好背包,又上街到處看了看(依然是滿街的豫劇唱腔和桂花馨香)并吃了晚飯,就回到旅館。然后就是洗澡,睡覺。一夜無話。 次日早晨6點,我就背著背包到了汽車站。在候車室買了點吃的,邊吃邊等待上車。廣播里傳來了登車通知,我就上了去白云山的專線車,坐了好一會兒,發現自己仍然是唯一的旅客。將近6:30,又來了一男(姓李,洛陽本地人)一女兩位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也說是上白云山。以后,又來了幾位但卻顯然并不是游客,而只是順路搭車到什么地方去的。假如這里是洛陽唯一的發車點,那么當天從洛陽出發前往白云山的游客就是我們這三個人了。 或許是因為人太少,到點了仍然沒發車。司機和售票員在車下站著東張西望,只要發現什么人往這邊掃來一點兒余光,就趕緊追過去招攬生意,看來成敗各半。時間已經到7點,車上已經有了十幾個人,終于發車了。 汽車在公路上行駛著,司機和售票員繼續用他們高度專業的眼球密切關注著路邊的眼球和肢體所泄露出來的任何蛛絲馬跡。時不時地停下來和車下的人說著什么,或給車上增加一名乘客,或無功而返。 過了陸渾水庫,路邊的山漸漸地多了起來。車過了嵩縣縣城(離洛陽約60公里),又沿著311省道繼續前行。路邊的一塊寫著“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宣傳招牌告訴我們已經到了欒川縣的地界。整齊的一排排楊樹,白墻灰瓦的農舍,中午時分裊裊的炊煙,路邊小溪(伊河的上游)嘩嘩的流水,綠油油的莊稼葉子在晴空下閃閃發亮,遠處山坡上的紅葉也在迫不及待地宣告又一個金秋的到來。 汽車開始在山路上盤旋上升。發動機發出沉重的喘息聲,我們繞過一個又一個陡彎。車在山路上急速盤旋上升或下降時,我的耳膜甚至有很明顯的壓迫感。我想,這應該是我所看到過的最陡的山區公路了。不禁回想起剛才在山口看到路邊有“沖剎車”的招牌 ----- 就是下山的車子花兩塊錢用自來水冷卻剎車片。水沖在剎車片上,只見一股股蒸汽騰空而起(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的方法。我很擔心高溫的剎車片會由于急速冷卻而破裂。可能是司機不想為冷卻剎車片花太多時間)。 12點左右(183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5個小時),我們終于來到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所在地的停車場。天色有點轉陰了,車門一開,一股略感潮濕的涼氣撲面襲來,這已經是海拔1100米的地方了,我趕緊給自己加了件外衣。附近有不少旅館,我和小李他們決定投宿祥云賓館。賓館里客人很少,除了我們三人和其他幾位不知來自哪里的年輕游客,還有十幾位老年游客也在此下榻。標準間開價100元,很容易地就講到70元成交。房間里相當整潔,被褥陳設完全可以用“一塵不染”來形容。只是由于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日檢修設備,白天沒有熱水供應。在賓館邊上的餐廳匆匆吃了點東西,我就準備出發找個地方去轉轉。 白云山的旅游點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方向:九龍瀑布和玉皇頂。由于登玉皇頂(海拔2216米)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在中原最高峰上看日出,所以上玉皇頂就只能在早晨進行。于是九龍瀑布就成為當天下午的必然選擇。 根據路標指示,從這里去九龍瀑布大約是3公里的路程。我順著路標走著,發現前面來到了一條峽谷的入口,路標上書“蘆花谷”。路邊還有一塊牌子,告訴我這就是白河的源頭(白河向南匯入長江的支流漢江)。峽谷入口的另一側還有污水處理中心,可以隱隱聽到機器低沉的轟鳴。峽谷的左側是步道,根據地形不同,分別采用棧道或沙石路面。棧道的路面是水泥或鋼板做的,而欄桿多半是用水泥做的仿木結構(上面的木紋、結疤和斧痕都做得幾可亂真)。峽谷的右側是柏油路面的簡易公路,偶爾有汽車或摩托車經過。我沿著步道一路走去,所見所聞,除了潺潺水聲和鳥啾蟲鳴,就是滿眼五顏六色的樹木花草(很多樹木上都掛有牌子:名稱、特點、用途)、一片又一片的蘆葦(長得都比較矮小。估計若干萬年前是生活在海里,經過滄海桑田變化以后又不得不適應了山上的生活),以及各種各樣的瀑布(至此,我仍然不知道所說的九龍瀑布在哪里。會不會是九處依次排列的瀑布呢?)。 如果說,在珍珠潭之前的步道還算大體平坦的話,珍珠潭以后的道路開始明顯變得崎嶇起來,動不動就是一、二百級的臺階,忽上忽下,估計最陡峭的應不小于60度。憑借兩側高達數百米的峭壁和前面陡然變得開闊的峽口,峽谷形狀也足以驚心動魄。漂游其間的云霧在忽隱忽現的陽光的作用下,更為峽谷增添了幾分詭譎莫測的氛圍(我幾次拿出照相機想照幾張,最后都放棄了,因為發現根本不可能把那種效果收進照相機)。往下看去,在近百米深的峽谷底部一側還有一些直徑幾米的巨大圓窩,據說是由地殼運動和水流沖擊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地處險境,無人還敢走到峽谷邊沿去觀察谷底的水流。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憑借從下面傳來的轟轟的水聲去想象那里無限的壯觀。天漸漸陰了下來,還滴起了雨點。走了一個多小時了,一問路,居然還有2公里才到九龍瀑布,真為山路里程的沒譜而生氣。喝幾口水,加快腳步,繼續趕路。終于在一段大約有一百多級陡峭的下行臺階邊上看到了九龍瀑布的石碑。午飯前曾在旅館看到過的那些老者正在互相攙扶著艱難地從下往上走(我估計他們是乘車到和這里一山之隔的索道站,又乘索道車翻過山來到這里的)。我不禁對其中一位最年長者說了一聲“偉大”,她氣喘吁吁地答聲“謝謝”。雨越下越大了,看到有十幾個沒帶傘的游客已經快變成落湯雞了。我撐著雨傘也下到了谷底,終于到達了九龍瀑布。大概是最近上游沒下過大雨,瀑布的水勢并不大。飄飄灑灑的水流從130多米的高處飛下來。而所說的九龍,其實是指崖壁上九條平行橫向排列的、各長幾十米的突起石紋(不知道在地質學上叫什么名稱)。在瀑布的底部停留了大約5分鐘,雨下得更大了。走了100多級臺階回到平臺上,我想應該做個決定了:是冒著大雨再走幾千級臺階沿原路返回,還是從這里坐索道車(票價40元)抄近路呢?考慮到明天還要上玉皇頂,我決定為自己保留一點體力。索道車在順著陡峭的山勢緩緩上升,大雨把窗玻璃打得花白一片,借著從云縫里透出的一縷陽光,我分明看到前方不遠處的崖壁上有一截樹樁,上面長著兩朵直徑約20厘米的野生靈芝。 下了索道車,我又轉到了來時的路上,想去看看旅游簡介里提到的野生牡丹園。在一段近百級臺階的上坡和一段霧氣彌漫的小路以后,看到了在大約數千平方米的一片山間平地上長滿了牡丹,好象是什么人栽種的。因為不是花季,這里冷冷清清的,空無一人。空地的邊上有一個簡易窩棚,上面蒙著寫有“救災專用”字樣的藍色雨布。我掀起雨布,探頭往窩棚里看了看。里面堆了些木板等雜物,上面落滿了塵土。在這多雨的、植被完好的山間居然能落上這么厚的塵土,可見大概有多年沒人住了。窩棚旁邊還有個土堆,好象是什么人的墳。我不禁有些想入非非:以前的某個時候大概曾有個什么人在這里和這片牡丹花為伴,再以后就長眠在這里了。感到身上一陣發冷,又站著發了一陣子呆(好象是想到了一個聊齋故事),就怏怏地轉身離開了。 回到旅館已經是將近5點了,天色暗下來了,仍然在一陣一陣地下著雨。好象是附近的變電站出了點問題,旅館里停電了。我關心明天的天氣,擔心登玉皇頂看日出的計劃要泡湯。周圍的人好象也多半不抱什么希望。晚飯時,餐廳里點起了蠟燭,餐桌旁影影綽綽之中人們在忙著聊天進餐,服務員在忙碌地穿梭上菜。我又見到了小李他們,問他們有沒有明早上玉皇頂的計劃,看來他們也不太樂觀。7點多的時候,旅館終于從什么地方把電接過來了,又是一片燈火通明,但仍然無法供應熱水。看了一會兒電視,已經將近9點,我把鬧鐘設定在早晨3:45,又把登山要帶的東西收拾一番,就上床睡覺了。 鬧鐘響的時候我才發現昨晚我把時間誤設成4:45了(重大錯誤!)。急忙起床就去開窗戶,探頭一看,外面已是繁星滿天。我急忙給小李發短信“天晴了,上山嗎?”,很快收到回信“恐怕山上結冰了,你自己當心吧”。時間已過5點,我給水瓶灌了些熱水,就立刻出發了。根據路標,從這里到玉皇頂有3公里。我一直沒太搞明白的是,從旅館所在地的1100米到玉皇頂的2216米,1100米的上升要在3000米的路程中完成 ----- 每前進3米就要上升1米多,真是很難想象。然而,出門以后的那段路卻讓我更添疑惑:平整的水泥路面分明是用來跑汽車的,雖然也是上坡,卻完全不可能實現這樣急劇的升幅,難道是走錯了?可是又沒看見別的路標。四周一片漆黑,只有遠處的一點燈光能幫我勉強看清道路的情況。我拿出了手電筒,不停地往道路兩邊掃,惟恐漏過了任何一個可供參照的標識。又走了不知道多長時間,發現前面有燈光。走近了一看,是個很大的停車場,有些人在發動車輛。趕緊找人問路,才知道從這里到玉皇頂還有3公里(路標真是誤導啊!)。我趕緊找到上山的路,繼續趕路。 時間已經是5:40,左側上方的天已經有些微微的灰白了。我不敢去想象那太陽公公現在何處,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須和太陽公公搶時間。早晨很冷,我出門時穿了厚毛衣還不覺得暖和,這時候卻開始出汗了,渾身粘乎乎的,但腳下卻不敢稍有懈怠。上坡的道路相當陡,不斷地出現連續幾十級、上百級的臺階,腿也有些酸了(我不禁為自己昨天下午做出坐索道車的英明決定而自豪)。直到這時,才看到前方也有人背著東西在爬山。追上去一看,原來是幾位操四川口音的民工在往山上送焊接設備和水泥等物資。左上方的灰白色正在堅決地變成亮白色,遠遠地看到前上方出現了建筑物的輪廓。我喝了口水,加快腳步向上攀登。走近了發現那原來是一幢仿古建筑,迎面的匾額上三個金字“玉皇閣”。再往更高處看,這時已經可以看到山頂的圍欄就在幾百米以外,有幾個游客從山頂下來,說太陽已經出來了,昨晚他們是在離這里不遠的木屋里熬過來的。我不敢稍有停留,馬上向山頂沖擊,盡管知道已經晚了。 我到達山頂時已經是6:35。白晃晃的太陽已經和山頂差不多高了。我沿著山頂的圍欄走了一圈,又白又濃的霧氣正在從下面往上升,遠處的山頭好象是大海中的一個個小島。圍欄是用鐵鏈連起來的,鐵鏈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鎖,鎖上刻著字,多是姓名和祝福一類。其中有一把鎖上刻著“山巔非盡頭,生死何差異,真愛無處尋,…..”。我不禁為此人此刻身在何處而擔心。我看到在山頂的一角有人在賣鎖,就過去買了一把,也讓他刻上姓名和吉利詞兒,掛到了鐵鏈上(右側第一、二樁之間)。其實,多數游客都難免會有一點“人過留名”的狂妄。有些景點天天為了游客們隨處亂刻亂畫而頭痛,而白云山的做法卻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多贏”的解決方案。 霧越來越大,周圍的山已經完全看不見了。山風吹來,身上有些冷,剛才出的汗也早干了。攝影的小販和賣鎖的小販也收拾起東西下山。我又在山頂到處看了看,也開始往山下走去。這時的玉皇閣已經是披紅掛綠,張燈結彩,一派喜慶景象。原來嵩縣的地方官今天要來主持玉皇閣的開光典禮。我趁著還沒開始收門票也進去觀光一番,瞻仰玉皇大帝的尊容。跑了一早上,直到這時才發現肚里早已是空空如也,在旁邊的小飯鋪吃了一碗燴面(比山下貴一倍,比洛陽市里貴兩倍),又繼續向下走去。在半山腰看到了小李他們正在向山上走來,和他們說了幾句,無非是后悔搞錯了時間之類。小李建議說,等一會兒可以順路去看看這里的小黃山。我說你們馬上就可以到山頂了,我可以在這里等你們半個小時(我必須搭乘下午1:30的班車返回洛陽)。他們很快就走遠了。這時,我看到一個關于小黃山景區雨后路滑危險的告示,就為每人找了一根棍子當手杖,坐在路邊等他們下來。 小黃山景區分布在另一條上玉皇頂的路上。顯然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正規的建設。除了已經在一些特別險的地段設有鐵欄桿,在大多數地方都還要靠前人踩出來的小路在原始森林里穿行。林子里靜悄悄的,除了我們三個人的說話聲和鳥叫聲,耳邊只有山風掠過樹梢發出的呼嘯聲。周圍是各種各樣叫不上名字的樹木和花草,我還看到了一片從未見過的紅樺林,……。實事求是地講,雖然小黃山具有非常好的原始植被和豐富的生物群落,但這里的山、這里的松還是要大大遜色于安徽的黃山。“小黃山”這一稱謂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11點多,我們回到了祥云賓館。收拾東西,午飯,退房,然后又坐上了幾天前坐過的那輛車,看到了那位司機和那位售票員。在走完那段又急又陡的下坡路后,也停下來用水管子對著剎車片猛沖,一股股白色的蒸汽騰空而起,……。過去三天的見聞已經變成了美好的回憶。
關鍵字: 中國 多 時刻表 河南省 白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