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游記
京郊有一句諺語流傳下來: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 話中的潭柘寺,指的就是北京門頭溝區的一座寺院。這個寺院的修建先于幽州城,可見這個寺院的古老歷史。 我踏在寺前的橋上,低頭看到橋下是潺潺流水,跳躍著向前。抬眼看到的是康熙皇帝手書的寺名,洋洋灑灑謂之曰——敕建重修岫云禪寺。邊上的紅墻掩映在綠松翠柏之后,輕風吹來,時隱時現。 穿過中間的大門,眼前聳立一座大殿,可惜正在修繕保護。我好奇地跳上臺階,從帶木楞的大窗望去,只見四位尊神兩邊站立,雕塑的萬分神威。加之有兩米的身軀,我想但凡有鬼怪,卻是要怕得不敢入山門的。小時候老聽人講,左邊的是廣目天王,護天下之東方,他手上拿一條青蛇。右邊的是多聞天王,去拿一把長傘。當然其余三位尊神保護著北方、南方和西方了。雖然它們是神,又怒目而視,但我覺得它們還是沒有走出人類的影子,比如多聞天王手里的傘,大概就是要經常走路,以備天有不測風云吧。 人們在兵慌馬亂的年代,有時多么虔誠的祈求,以得到尊神隊天各一方的安撫。他看到就京城的敗績,也看到了現在萬民安居樂業的境況。與四大天王的猙獰面目正好相反,在后殿坐著的是笑容可掬,滿面春風的彌勒佛。就算是你心中藏著不如意,多長久的煩惱,但只要踏進這個大殿,當然所有的一切都煙消云散了。這也說明人們對美好前景的無限向往。 要說最有神奇色彩的傳說的,當屬“木魚石”了。我穿過抄手游廊,來到了一個安靜的偏殿,在偏殿的殿角橫梁上,石魚靜靜的掛在那里。那石魚遠看似銅,近看是石。講解人員告我說:這個石魚是南海龍宮中的一寶,南海龍王將它進貢給了玉帝。后來人間大旱,瘟疫流行。玉帝將此魚投向人間,以除民災。這天晚上,石魚從天而降,落入本院內,僧人聽聲舉燈一照,見有一被摔得輪廓不清的石魚,叩之聲清如磬,于是懸掛起來,在石魚身上又發現了十三個部位代指十三個省。于是那個省,擊之可將雨。如果人有病,只要去摸石魚,病就痊愈了。 我嘆的不是石魚,而是這美好的傳說(現在藥費多貴呀)。 潭柘寺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去處,比如帝王樹呀,金鑲玉呀。帝王樹也就是一個很粗大的樹,傳說是黃帝種的,金鑲玉是一種竹子,竹干為金色,竹節之間有一綠玉般的框,所以也叫金絲掛綠。竹子長得美,名字又很秀氣呢。流杯亭可與中南海里面的不同。這指的是地面的水道,從南看就是如同虎頭,而從北看又似龍頭了。玩的時候,就是把水道里面放滿水,酒杯放進去,讓它順水而漂,如不灑酒為勝。如反之,那要當心罰酒了,當然這是很有趣的一種游戲了(寺院總有事情,比如崔鶯鶯和張生,法海與白素珍,順治出家五臺山)。 我游到了埋佛牙的舍利塔那兒,這塔比北海的塔要小得多。不是很高很高的。外面與北海的一樣。我從后面的一個石牌上,見到了無名氏的一首古風:一林黃葉萬山秋,鶯仗參信結勝游。怪石斑斕蹲玉虎,老松盤層臥蒼虬。府臨絕壑安禪室,迅落危崖渴瀑流。堪笑名利紅塵客,幾人于此暫才休。 這是,遠處傳來悠揚的鐘聲,回蕩在這古剎的上空。
關鍵字: 北京 歷史 康熙皇帝 潭柘寺 門頭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