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探訪之二
如今的函谷關,最能引發人們懷古情緒的一定是那條函谷古道。它在關樓的西面,是一條長7.5公里的峽谷,說是峽谷,其實是遠古時洪水在這片高原上沖刷出的一道裂痕,兩面峰巖壁立,高達六七十米,谷底寬處10米,最窄處只有2米,史書上說“車不方軌,馬不并鞍”的確沒有夸張。有一典故中說,用一丸泥封住東邊的函谷關,就可以關中稱王,萬世無憂了! 峽谷崎嶇蜿蜒,異常幽靜,一輪漸漸西沉的紅日在正前方的山谷里時隱時現,我們一行4人,默默地行進在這幾千年的古道中,腳下厚厚的積雪“吱吱”作響,仿佛是歷史深處傳來的朦朧聲音。想象《三國演義》中龐統殞命的落鳳坡恐怕就是這樣的地形,山路逼窄,樹木叢雜,突然頭頂一聲炮響,高處豎起敵軍的戰旗,頓時喊聲震天,箭如飛蝗……這條古道上,類似的戰爭數不勝數。據導游說,前幾年在谷中挖出一人骨,上面有十幾處箭傷,經考證,箭鏃是戰國的制品,可見當時戰斗的慘烈。 秦始皇嬴政生前絕沒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不到20年就土崩瓦解了,更不敢相信從未失守的函谷關竟被一次次攻克。首先是陳勝的大將周文擊破函谷關,幾乎殺到了咸陽城下,險些割下秦二世的人頭。函谷關成就了秦始皇天下一統的大業,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而后,劉邦、項羽在函谷關前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的精彩一幕。 公元前207年,劉邦避開了天險函谷關,繞道商洛地區的武關,賺開城門,攻入漢中,滅了秦國。項羽殺至函谷關,抬頭望見城樓上竟是劉家的軍旗,怒命大將黥布攻克函谷關,率大軍進入漢中,駐扎在臨潼附近。有人對項羽說:“劉邦要當漢中王,將來秦宮的珍寶全歸他了!”項羽怒不可遏,下令攻打劉邦。他的軍師范增也說:劉邦是個既貪財又好色的家伙,這次入關,既不拿金銀財寶,又沒有找女人,看來志氣不小。你得趕快把他滅了,千萬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沒想到項羽身邊出了奸細項伯,當晚就把消息透露給了劉邦。當時劉邦只有10萬兵馬,肯定打不過項羽,一聽說項羽要滅他,嚇得不輕,趕快抓住項伯這根救命稻草,張口先叫哥,又是請喝酒,又是結親家,席間,劉邦十分委屈地向項伯訴苦:我入關后,珍寶不敢有絲毫的染指,登記戶口,封了國庫日夜盼著項羽將軍來。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賊,請你老哥無論如何在將軍面前替我美言幾句。 回去后,項伯就給項羽做了思想工作,說人家劉邦破關有功,你再打他道理上說不通,不如好好待他吧。第二天,劉邦就來給項羽賠罪,說:咱倆人合力破秦,你打北邊,我打南面,一不小心,竟讓我占了先,肯定是有小人在背后說我壞話,才讓將軍你如此氣惱。三說兩不說就讓項羽消除了“誤會”。接下去就是婦孺皆知的鴻門宴了,項羽失去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機會,也就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 其實,從司馬遷的《史記》上看,項羽確實不具備一個開國皇帝的素質。鴻門宴幾天之后,項羽帶兵入咸陽屠城,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盡收財寶美女回老家去了。當時一位部下對他說:關中有函谷關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這兒建都。項羽說:大富大貴以后不回老家,就像穿著錦繡的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樣,有誰能知道呢? 難怪范增在鴻門宴上對他指桑罵槐:豎子不足與謀! 感慨楚漢相爭的往事,腳下也越來越沉重,前面的雪地上已沒有了人跡,只有小動物留下的淺淺的足印。導游善意地提醒我們該回頭了:“游客一般都沒走這么遠,回去還要一半的路程呢!”但我們仍意猶未盡,感覺古道更深更遠處正散發著迷人的光輝,吸引著我們去感悟那兩千多年的神秘。 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仆把函谷關搬到了老家新安,秦函谷關就廢棄了,但因其地理位置險要,這里仍然戰事不斷。唐代安史之亂,安祿山多次從函谷關進攻長安,但都被大將哥舒翰擊退。唐玄宗當時正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玉環妹妹迷得暈頭轉向……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真想不通一個中國的封建帝王怎么會這么長時間著迷一個女人,就連他丈哥的話也言聽計從,唐玄宗聽了楊國忠的讒言,迫使哥舒翰改變防守的策略,主動迎擊。兩軍在函谷關西面的高原上展開決戰,安祿山伏兵火攻,唐軍大敗,20萬人只有8000人逃脫,主帥哥舒翰投降,潼關、長安等地相繼失守……大唐皇帝只好帶著心愛的女人朝四川逃跑。途中,甚至士兵都悟出國破家亡的原因了,走到馬嵬坡,部隊停滯不前,強烈要求懲辦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和楊貴妃。無奈之下,李隆基下令賜死楊貴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此后,函谷關幾乎成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同題作文,不管誰來,都會發出懷古的幽思。李白、杜牧、李商隱、宋之問、白居易……哪個不是響當當的人物。憂國憂民的杜甫從這兒路過,更是走一路,哭了一路,泣血吟誦著《三吏》、《三別》。其中《石壕吏》就是他投宿函谷關附近的石壕村時所寫的。 隨著歷史的前進,函谷關的軍事地位遠不如當年,但這里的戰事還沒有停息。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兩出函谷關,與明軍激戰在關前的弘農澗河邊,明將左良玉敗退陜州;辛亥革命時,張鈁起義,率新軍出陜西,與清軍趙倜血戰函谷關,打敗清軍,進入中原。 “天險函谷關,日本侵略軍也望而卻步。”導游小張自豪地說。1944年五六月份,國民黨的97師在函谷關前抵擋日軍的那場戰斗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甚廣,景區辦公室的同志說:“一個日軍大佐就是在函谷關前面被擊斃的。”還說許多日本人來函谷關,就是想看看這里到底有多險要。我不知道這種傳說從何而來,但事實上那次戰斗是以國民黨失敗而告終的。按當時的地理交通情況,這里戰斗雖然很慘烈,也給日軍以重創,但97師還是被迫撤到陜西臨潼一帶。據參加過這場戰斗的一位國民黨團長回憶,97師的一支警衛部隊撤退時,被國民黨的偵察飛機發現,并拍下照片作為證據,蔣介石大怒,回到西安,97師的師長傅維藩和兩個團長就被槍斃了。在民間,類似這樣的訛傳還有,比如說日軍忌諱“洛陽”暗含“落日”的意思,不敢攻占這座城市,恐怕都是當時老百姓的天真想法而已。行走在這遠去了鼓角爭鳴,散盡硝煙的函谷古道,依然能感受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的驚濤駭浪! 如今的函谷關,最能引發人們懷古情緒的一定是那條函谷古道。它在關樓的西面,是一條長7.5公里的峽谷,說是峽谷,其實是遠古時洪水在這片高原上沖刷出的一道裂痕,兩面峰巖壁立,高達六七十米,谷底寬處10米,最窄處只有2米,史書上說“車不方軌,馬不并鞍”的確沒有夸張。有一典故中說,用一丸泥封住東邊的函谷關,就可以關中稱王,萬世無憂了! 峽谷崎嶇蜿蜒,異常幽靜,一輪漸漸西沉的紅日在正前方的山谷里時隱時現,我們一行4人,默默地行進在這幾千年的古道中,腳下厚厚的積雪“吱吱”作響,仿佛是歷史深處傳來的朦朧聲音。想象《三國演義》中龐統殞命的落鳳坡恐怕就是這樣的地形,山路逼窄,樹木叢雜,突然頭頂一聲炮響,高處豎起敵軍的戰旗,頓時喊聲震天,箭如飛蝗……這條古道上,類似的戰爭數不勝數。據導游說,前幾年在谷中挖出一人骨,上面有十幾處箭傷,經考證,箭鏃是戰國的制品,可見當時戰斗的慘烈。 秦始皇嬴政生前絕沒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不到20年就土崩瓦解了,更不敢相信從未失守的函谷關竟被一次次攻克。首先是陳勝的大將周文擊破函谷關,幾乎殺到了咸陽城下,險些割下秦二世的人頭。函谷關成就了秦始皇天下一統的大業,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而后,劉邦、項羽在函谷關前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的精彩一幕。 公元前207年,劉邦避開了天險函谷關,繞道商洛地區的武關,賺開城門,攻入漢中,滅了秦國。項羽殺至函谷關,抬頭望見城樓上竟是劉家的軍旗,怒命大將黥布攻克函谷關,率大軍進入漢中,駐扎在臨潼附近。有人對項羽說:“劉邦要當漢中王,將來秦宮的珍寶全歸他了!”項羽怒不可遏,下令攻打劉邦。他的軍師范增也說:劉邦是個既貪財又好色的家伙,這次入關,既不拿金銀財寶,又沒有找女人,看來志氣不小。你得趕快把他滅了,千萬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沒想到項羽身邊出了奸細項伯,當晚就把消息透露給了劉邦。當時劉邦只有10萬兵馬,肯定打不過項羽,一聽說項羽要滅他,嚇得不輕,趕快抓住項伯這根救命稻草,張口先叫哥,又是請喝酒,又是結親家,席間,劉邦十分委屈地向項伯訴苦:我入關后,珍寶不敢有絲毫的染指,登記戶口,封了國庫日夜盼著項羽將軍來。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賊,請你老哥無論如何在將軍面前替我美言幾句。 回去后,項伯就給項羽做了思想工作,說人家劉邦破關有功,你再打他道理上說不通,不如好好待他吧。第二天,劉邦就來給項羽賠罪,說:咱倆人合力破秦,你打北邊,我打南面,一不小心,竟讓我占了先,肯定是有小人在背后說我壞話,才讓將軍你如此氣惱。三說兩不說就讓項羽消除了“誤會”。接下去就是婦孺皆知的鴻門宴了,項羽失去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機會,也就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 其實,從司馬遷的《史記》上看,項羽確實不具備一個開國皇帝的素質。鴻門宴幾天之后,項羽帶兵入咸陽屠城,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盡收財寶美女回老家去了。當時一位部下對他說:關中有函谷關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這兒建都。項羽說:大富大貴以后不回老家,就像穿著錦繡的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樣,有誰能知道呢? 難怪范增在鴻門宴上對他指桑罵槐:豎子不足與謀! 感慨楚漢相爭的往事,腳下也越來越沉重,前面的雪地上已沒有了人跡,只有小動物留下的淺淺的足印。導游善意地提醒我們該回頭了:“游客一般都沒走這么遠,回去還要一半的路程呢!”但我們仍意猶未盡,感覺古道更深更遠處正散發著迷人的光輝,吸引著我們去感悟那兩千多年的神秘。 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仆把函谷關搬到了老家新安,秦函谷關就廢棄了,但因其地理位置險要,這里仍然戰事不斷。唐代安史之亂,安祿山多次從函谷關進攻長安,但都被大將哥舒翰擊退。唐玄宗當時正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玉環妹妹迷得暈頭轉向……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真想不通一個中國的封建帝王怎么會這么長時間著迷一個女人,就連他丈哥的話也言聽計從,唐玄宗聽了楊國忠的讒言,迫使哥舒翰改變防守的策略,主動迎擊。兩軍在函谷關西面的高原上展開決戰,安祿山伏兵火攻,唐軍大敗,20萬人只有8000人逃脫,主帥哥舒翰投降,潼關、長安等地相繼失守……大唐皇帝只好帶著心愛的女人朝四川逃跑。途中,甚至士兵都悟出國破家亡的原因了,走到馬嵬坡,部隊停滯不前,強烈要求懲辦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和楊貴妃。無奈之下,李隆基下令賜死楊貴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此后,函谷關幾乎成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同題作文,不管誰來,都會發出懷古的幽思。李白、杜牧、李商隱、宋之問、白居易……哪個不是響當當的人物。憂國憂民的杜甫從這兒路過,更是走一路,哭了一路,泣血吟誦著《三吏》、《三別》。其中《石壕吏》就是他投宿函谷關附近的石壕村時所寫的。 隨著歷史的前進,函谷關的軍事地位遠不如當年,但這里的戰事還沒有停息。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兩出函谷關,與明軍激戰在關前的弘農澗河邊,明將左良玉敗退陜州;辛亥革命時,張鈁起義,率新軍出陜西,與清軍趙倜血戰函谷關,打敗清軍,進入中原。 “天險函谷關,日本侵略軍也望而卻步。”導游小張自豪地說。1944年五六月份,國民黨的97師在函谷關前抵擋日軍的那場戰斗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甚廣,景區辦公室的同志說:“一個日軍大佐就是在函谷關前面被擊斃的。”還說許多日本人來函谷關,就是想看看這里到底有多險要。我不知道這種傳說從何而來,但事實上那次戰斗是以國民黨失敗而告終的。按當時的地理交通情況,這里戰斗雖然很慘烈,也給日軍以重創,但97師還是被迫撤到陜西臨潼一帶。據參加過這場戰斗的一位國民黨團長回憶,97師的一支警衛部隊撤退時,被國民黨的偵察飛機發現,并拍下照片作為證據,蔣介石大怒,回到西安,97師的師長傅維藩和兩個團長就被槍斃了。在民間,類似這樣的訛傳還有,比如說日軍忌諱“洛陽”暗含“落日”的意思,不敢攻占這座城市,恐怕都是當時老百姓的天真想法而已。行走在這遠去了鼓角爭鳴,散盡硝煙的函谷古道,依然能感受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的驚濤駭浪!
關鍵字: 函谷關 情緒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