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與羊肉燴面
懷著朝圣一樣心情,克服了一路的艱難險阻,乘著最后一點太陽的余輝趕到了白馬寺。出發的時候已經下午3點了,本來所有計劃內的參觀都集中在登封,可看了看地圖,望著近在咫尺的白馬寺,心里實在有些放不下。于是沖出賓館,上路了。一進收費口,滿目的園林式規劃讓我有一些失望。粉刷一新的寺院大門和門前那一對雪白的白馬雕像讓人覺得仿佛置身于一個街心公園。走近寺門才發現原來寺內也在裝修,雕梁畫棟間顏色之鮮艷讓人有些接受不了。一直走到寺院最深處,才發現了一座年代久遠的建筑。這座高臺由青磚鑲砌而成,在蒼松翠柏的環繞下,與它兩側的幾乎有著同等高度的兩座建筑(藏經閣與法寶閣)相比,站在這座高臺之上讓人感到分外涼爽。“清涼臺”——我想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吧。看過介紹才知道,當年從大月氏遠道而來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就在此共同翻譯出了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這里果然是個著書立傳的好去處。在寺院墻外,我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大型的“普同塔”。塔的形狀像一個牌樓,塔身上有許多小門洞,用來擺放死去僧人的骨灰。“普同塔”的身后是個個小院子,還沒進院門,就看見了許多燒焦的紙灰,于是心里開始有些忐忑不安。小的時候就聽過一個可怕的故事:一行科考人員闖入了一座法老的墓穴,結果受到了詛咒,相繼神秘死去。站在門口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忍不住邁了進去,果然院子的影背后面有兩個用磚頭砌成的焚燒爐。問了院子里的一個老師傅,原來那兩個焚燒爐真是用來焚化死去僧人的。于是心里著默念“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急忙跑開了。晚上回到登封,賓館的晚飯早就被一掃而空了,于是在司機的帶領下來到一家羊肉燴面館。一進飯館,一股污濁的二手煙卷著羊肉的膻氣撲面而來。腳下更是一團糟:一腳粘的,一腳軟的,歪歪斜斜地走到了凳子邊上做了下來。在目睹了店家將數盤客人吃剩下的花生米拼成了“嶄新”的一盤菜,我們決定還是燴面比較安全。3塊錢的中碗面大得可以洗臉。盡管條件簡陋,但不得不承認,就著兩瓣殺菌力極強的蒜,燴面的熱湯還是比較美味的。歷史知識鏈接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據歷史文獻記載,東漢時明帝晚上做夢時夢見有金人飛行于庭院當中,醒后派遣蔡?、秦景為使,到西域請佛求法。這兩個使者歷盡千辛萬苦,在走到大月氏時遇到了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然后用白馬馱著經卷,把二位高僧迎回洛陽。明帝敕令在都城洛陽城西雍門外的御道以北,按天竺寺院形式建造此寺,專供二高僧傳經譯法,因為用白馬馱回經卷,遂得名為白馬寺。 旅游提示:白馬寺距登封大約60公里,屬洛陽管轄。包一輛面包車來回120塊錢,由于修路大約需要1個半小時,路況很糟糕,只能單向行駛,錯車的時候很麻煩,有時不得不軋著農民的菜地,所以除了政府的過路費以外,還要交10塊錢給當地的農民。需要提醒的是遇到這種情況千萬別較勁,掏錢走人,這絕不是什么地方政府的亂受費,所以也不要用什么曝光、找領導的來要挾,農民可是天不怕地不怕,他們有的是工夫,有的是精神頭兒,何況你毀的是他的地。
關鍵字: 地圖 賓館 登封 白馬寺 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