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鑾殿
回鑾碑,又稱“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陽老城內御井街西側。此碑為青石鍛造,高2.6米,寬1.3米,厚0.36米。碑文為宋真宗所賦《契丹出境》,時任宰相的寇準所寫,草書,字大如掌,秀麗流暢,蒼勁挺拔,顯示出大家風范。碑的陽面為:我為憂民切, 戌車暫省方。隆旗明夏日, 利器瑩秋霜。銳旅懷忠節, 群雄竄北荒。堅冰消巨浪, 輕吹集嘉祥。繼好安邊境, 和同樂小康。上天垂助順, 回旆躍龍驤。公元十一世紀初,我國北方出現了宋、遼、夏等幾個政權相互攻伐的局面。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契丹)圣宗與母親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以驍將蕭撻覽為先鋒,從幽州出發南侵,采取避實擊虛戰略,繞過冀(今冀縣)、貝(今清河縣)不攻,大舉南犯,直抵澶州(濮陽)境內,北宋王朝政權岌岌可危。以宋真宗(趙恒)為首的統治集團驚惶失措,紛紛議論棄汴南遷。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南遷金陵;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逃成都。同知樞密院事寇準對于怕事遷逃的意見,極力反對,堅決力主抵抗,并苦諫真宗御駕親征。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當誅。就此,才算穩住了上層建筑的混亂局勢。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準等人輔佐下,從京都起駕,趨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觀形勢。寇準進曰:“陛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河北諸軍,日望鑾駕,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敵氣未懾,此非取威決勝之策。在寇準、高瓊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過黃河,來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門城樓,宋軍將士望見黃龍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軍威大振。真宗悉委軍事于寇準,準運籌帷幄,號令嚴明,士卒喜悅。致使河北軍民大受鼓舞。遼軍數千騎薄城,寇準揮軍反擊,斬獲大半。適遼軍大將蕭撻覽已被宋軍強駑射死,氣餒引退,遣使求和。當時,真宗厭戰,借口“屈已安民,不顧寇準等主戰派的反對,亦遣王繼忠等出面與失敗者談判媾和。幾經周折,雙方達成協議。以宋輸遼歲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條件,兩朝罷兵,各守舊界,互不侵犯的屈辱條約。此約史稱“澶淵之盟。這就是懦弱者的嘴臉,也是無能的統治者的表現,更是世襲制度的悲哀。當和議成,兩軍班師,真宗不勝欣喜,即賦詩一首,見上。鐫刻于石,以志其事,謂之“回鑾碑,立于御井旁。這是“澶淵之盟這一歷史事件僅存的唯一事物。也流露出歷史對現實的極大諷刺。
關鍵字: 主戰派 歷史事件 失敗者 樞密院 統治者 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