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代漢三絕碑
繁昌高筑受禪臺,頌圣碑文夸富麗; 至今字畫雖模糊,依稀猶識鐘繇隸。 ───〔清〕甄汝舟《受禪臺懷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陽(即今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受禪臺舉行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從此結束了劉漢王朝400年的歷史,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代。具體詳細地記述這一歷史事實的是立在繁城鎮漢獻帝廟內的兩塊碑文:《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這兩通碑就是名傳遐邇的書法瑰寶──漢魏繁城“三絕碑。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于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碑高3.32米,寬1.02米,厚0.32米,額題篆書陽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文隸書,32行(后10行刻于碑陰),每行49字,有不少字殘毀。碑文是公卿將軍呈給魏王曹丕的奏章,勸曹代漢立魏行皇帝之事。碑文記述了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各地軍閥紛割的局勢下,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長期戰爭,統一了北方的功勞史實,以及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后,其子曹丕嗣丞相位和魏王爵。在群臣屢次上書勸進下,于當年十月廢掉漢獻帝,自立為魏國皇帝之史實。全文載于《三國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中。《受禪表》碑與前一碑并列,高3.22米,寬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三字。碑文每行49字,邊長1寸2分,隸書陰鐫,內容是獻帝禪位于曹丕的過程。說漢室氣數己盡,魏王理當代漢。碑文首先闡明禪讓是千古之美德,接著頌揚曹丕“齊光日月,材兼三級、有“堯舜之姿、“伯禹之勞、“殷湯之略、“周武之明,續寫他在公卿將軍多次請求下,經“回思千慮,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陽筑靈壇舉行受禪大典的經過。兩碑石呈五色,質地堅硬,明亮絢麗,為魚子石。書法用筆剛健、結構端正、章法嚴謹、富有神韻、氣勢恢宏,刀法圓潤流暢、樸拙凝練、剛中有柔、遒勁灑脫。此兩碑的藝術成就一向為學者嘆絕,庾肩吾的《書品》,楊守敬的《學書言》等極為稱贊。大書法家康有為觀賞兩碑后情不自禁揮筆寫道:“今禪表遺筆猶存,鵠視虎顧,雄偉冠時。三絕碑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千百年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金石家、文學家等紛紛到此觀賞。特別是書法家更是崇拜之至。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顏真卿、徐浩、劉禹錫,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都先后登臨觀摹鑒賞。繁城“受禪碑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碑銘由東漢末年御史大夫王郎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鐘繇鐫刻。唐劉禹錫在《玉堂嘉話》中說:“魏受禪碑,王郎文,梁鵠書,鐘繇刻字,謂之三絕。其后歷代沿此說。細細觀賞:一是文表絕:文詞婉妙,深入淺出。氣勢磅礴,論述有力。語言簡潔,詳略得宜。添字則余,去字則損。不枝不蔓,無懈可擊;二是書法絕:方筆斬截,豪邁縱逸。凝重遒勁,氣度雍容,結體嚴謹,體勢方正。率直自然,和諧統一。三是石刻絕:字字一格,絲毫不差。中規入矩,不犯不離。相互映襯,韻趣無垠。兩碑字體均為隸書,上承前代篆書的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隋、唐楷書的風范,實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珍貴遺產。這一難得的綜合藝術珍品,不僅可觀摩品評它的風格,而且能得到藝術享受,不愧為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絕品。可惜的是,代表著漢魏歷史文化的史料和珍貴文物的“三絕碑,現在已經斑剝泐損,漶痕累累。據說,清代末年,王公貴族、仕宦人家前往繁城觀賞、拓片者絡繹不絕。每逢此時,地方官員都得陪同,大擺宴席、揮金如土。這些花費均由當地老百姓負擔,弄得民不聊生、怨聲鼎沸。繁城地保范書貴轉生一念:毀了此碑,沒人來看,就可減輕百姓的負擔。于是,他就用莊稼桿把碑圍起來,點火焚燒后用醋澆潑hellip;hellip;就這樣,這一珍貴的名碑被毀損了,造成今天不可彌補的損失。解放以后,“受禪碑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撥款修葺,建了護碑房。兩碑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關鍵字: 不愧為 書法藝術 御史大夫 無懈可擊 氣勢磅礴 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