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旅游概況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潢國等諸侯國,號稱千乘之國;春秋時期,這里被稱為申國;盛唐時期,信陽更是重要的糧食基地;北宋改稱為信陽,沿用至今;明清時期,信陽的經濟文化發展已有相當規模,糧食充裕,商業繁盛,是中原地區一個比較富庶的城市。
信陽山水秀麗,風光旖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雞公山,是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山上風景秀麗,遍布奇峰怪石。豫南明珠南灣湖,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浉河區中心,是我國最早建成的大型治淮工程。湖的上游,還有龍潭瀑布、五座云山,茶葉珍品信陽毛尖就出產在這里。此外,還有靈山寺、凈居寺、賢隱寺等古跡以及大量的革命歷史紀念地,美不勝收,難怪來此一游的人絡繹不絕。
信陽市一座歷史古城。早在8000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商周之際,這里建立了申、息、弦、黃、蔣、蓼等諸候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申、息等諸候國,建申、息、期思等縣。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延用至今。
信陽是一座文化名城。一代名相孫叔敖(今淮濱縣人),造田興水,使楚國富甲一方,他設計并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固始人)、“閩王”王審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臺灣等地。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氵師河區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領袖。信陽境內革命遺址、古跡和文物眾多。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及省以下級別文物保護單位400多處,有重要革命紀念地和革命舊址400多處,為全省各市之冠。
信陽是一座革命紅城。信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在革命戰爭年代,信陽共有30多萬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許世友、李德生、萬海峰、尤太忠等百余名信陽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東與安徽為鄰,南與湖北接壤,左扼兩淮,右控江漢,承東啟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從古至今,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市總面積18915平方公里,總人口780萬,轄固始、光山、羅山、淮濱、新縣、商城、潢川、息縣八縣和氵師 河、平橋二區。信陽市歷史文化悠久,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
信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眾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保存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20多處。戰國時期,信陽是楚國的疆域中心;唐朝中葉,信陽再次成為中央王朝糧食、兵源和財源的重地。信陽大地曾哺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開漳圣王陳元光、治閩功臣王審知、大史學家司馬光、中原碩儒馬祖常、文壇領袖何景明、植物學家吳其浚等都誕生在這里。
信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成立了中共鄂豫皖分局。在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30多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許世友、李德生等80多位優秀的信陽兒女成長為高級將領和國家領導人。
信陽交通便利,區位優越。信陽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南距武漢天河機場、東距安徽阜陽機場均在150公里左右,“十五”期間將要建設的明港機場距信陽僅48公里。京廣、京九鐵路及正在建設的寧西鐵路和國道106、107、312及正在建設的京珠高速公路、西合高速公路縱橫交錯,是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連接東西部的主要通道。河南省唯一的出海口淮濱港航運可直達上海。國家通信干線京廣、京九光纜以及西合光纜相繼開通,在信陽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十字通道。
信陽資源豐富,山水秀美。礦產資源豐富。全市已探明礦產地178處,大型礦11處,特別是非金屬礦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上天梯非金屬礦為亞洲第一大非金屬礦,總儲量7.3億噸,其中珍珠巖儲量1.2億噸,占全國50%以上,膨潤土5億噸,河南省第一,浮石5600萬噸。此外,還有二氧化硅礦800萬噸,金紅石礦100萬噸,鋅礦100萬噸,鉬礦6.5萬噸等。農林牧產品資源豐富。農產品水稻、油菜、紅黃麻、板栗、銀杏、茶葉年產量均居河南之首,特別是信陽毛尖飲譽海內外,屢次榮獲國內、國際金獎,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有林業用地600萬畝。活木蓄積量達到1013萬立方米,可采伐量40萬立方米,居河南第二位。信陽可牧面積627萬畝。
關鍵字: 信陽市 文物保護 河南省 紀念地 資源豐富 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