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釬穿嘴過奇特的海南鬧軍坡
二位道士將鐵釬刺穿嘴巴,被刺穿的嘴巴不僅沒有流血,事后也不會留下疤痕 “軍坡”是海南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源于唐代,為紀念六世紀中國嶺南著名俚人首領冼夫人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每年從農歷二月開始至五月底,瓊海各地鄉村在各自固定的時間鬧軍坡,其時家家戶戶賓朋滿座,喜宴豐盛,古往今來長盛不衰。當地人試圖以這種形式期盼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在海南鄉村,農歷二月常會傳出陣陣喧天震耳的鑼鼓聲和鞭炮聲。村口亦人來人住,熱鬧非常。此時村里正在舉行傳統的祭祖“婆祖”(祖先或歷史人物)活動,這是海南人的重大節日之一,這個節日海南人俗稱“鬧軍坡”。 “軍坡”是海南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源于唐代,為紀念六世紀嶺南著名俚人首領冼夫人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每年從農歷二月開始至五月底,瓊海各地鄉村在各自固定的時間鬧軍坡,其時家家戶戶賓朋滿座,喜宴豐盛,古往今來長盛不衰。群眾試圖以這種形式期盼五谷豐登,風調雨順。軍坡節有“大軍”“小軍”之分,“小軍”年年鬧,“大軍”五至十年鬧一次,鬧“軍坡”比過春節還隆重。每到軍期,村民便把“婆祖”接回村里。“婆祖”回村后,先到各家各戶巡游,“婆祖”巡游象征著視察民情,為民排憂解難,給民帶來福音,每到一處人們便敬香磕頭,以示對祖先的懷念、敬仰與尊重。“串杖”(幾名道士用一支兩米長的鐵釬刺穿嘴巴)是鬧軍坡中的一種最具刺激性的儀式,被刺穿的嘴巴不僅沒有流血,事后也沒有留下疤痕。這種神奇的功夫只有在軍坡節祭祀活動中才會出現。圖片資料:海南冼夫人文化節(新華網)為了感謝“婆祖”的恩德,村民便把她安放在祖廟神臺前,供人們祭祖。象征著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各類食品,家禽等貢品擺滿祖廟前,各家各戶攙老攜幼,集體跪拜,人人都祝愿著年年會風調雨順、生活幸福美滿!場面頗為壯觀。家中的親朋好友也前來作客,來人越多,人氣越旺,主人就越高興。舞獅、舞龍,格斗比武、“上刀山,下火海”,鋼針穿腮幫游行;各路兵馬各顯神通,好是威風!引來群人圍觀。瓊劇、木偶劇團被請來演出助興,熱鬧通宵。 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海南民間紀念冼夫人活動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程式。 “卜選婆頭”新坡鎮有十甲,按冼夫人當年的編制確定,每年每甲輪流當一次“婆頭”,也就是選出一個人來料理祭祀冼夫人期間的事務,被選中的人稱為“婆頭”。“婆頭”是根據本人的條件自行報名,然后在正月初四這天以“打卜殼”的形式選出。“打卜殼”之前由村里的青壯年男子扮起武裝,舞獅敲鑼打鼓到冼廟里將婆祖迎回本村,安置在宗祠里,然后燃香供祭開始卜卦,中卜的人就當“婆頭”。 “齋戒、退神”農歷二月初六這天,“婆頭”與裝軍隊伍在拂曉前要將婆祖接回“婆頭”家中,舉行“齋戒”和“退神”儀式,由道士主持。齋戒期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清理洗滌餐具、家具,同時忌吃豬肉及其制品。齋戒直到農歷二月十二結束。 “退神”是指將婆祖的神靈從偶像上請下來,送上天庭,然后用清水洗凈偶像,重新為她換上新衣?重新上油漆。 “開光” 農歷二月初六,把婆祖接回來后泡到缸里,直到初七才把她洗凈。初八請畫匠來給冼夫人神像上油漆,意為換新裝。換完新裝須進行“開光”,開光之后她才會顯靈。初九凌晨,“婆頭”請道士做道場后,由裝軍護送婆祖到冼廟,舉行“開光”儀式。“開光”須推算時辰。這一天一直等到凌晨三時。前來參加開光儀式的朝拜者把冼廟大廳圍得水泄不通。其中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叫洪菜珍。她手里緊握一只“令旗”,面前放著一堆吉祥物。老人說:她初八下午三點就從海口來到新坡等待開光。她非常崇敬冼夫人,七八歲時就跟著母親每年都來祭拜冼夫人,直到現在從未間斷過。 “圓軍”農歷二月初七,各甲軍隊集中排練,摹仿冼夫人當年閱兵儀式,稱為“圓軍”。檢閱時,裝軍抬著婆祖的轎子,來回沖刺,此時,整個新坡小鎮已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圓軍后,保禮六甲的裝軍隊伍需抬著婆祖圍繞本村巡視三周,因為這里是婆祖駐軍的大本營。 “裝軍”農歷二月初四至十二,每天下午三時都要裝軍,即摹仿當年冼夫人出兵。裝軍隊伍分“文裝隊”和“武裝隊”,裝軍巡游時,文裝隊伍在前,由4名壯士舉旗敲鑼開道,后面是雙雙對對的錦傘、繡扇,俊男靚女舉著頭牌緊隨其后,還有一對對金童玉女挑著花籃打著蘇羅。
關鍵字: 傳統節日 嘴巴 民間 海南 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