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特色文化和民俗節慶
老城文化
歷史上的海口曾是中國通商重鎮,在海口擁有一爿家產,成為所有下南洋的海南華僑的夢想。漫步老城,白色的南洋騎樓、柱廊、敞廊、巴洛克風格尖頂,乍一看,十分歐化。走近仔細端詳,墻面上有細致雕刻工藝,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圖案,百鳥朝鳳、龍鳳呈祥、松鶴延年,老海關、古鐘樓、“天妃廟”、“五層樓”飯店……記載著海口的昨天。
語言文化
海南方言是閩南方言的分支,但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觀的影響下,海南方言已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語言。
海南方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北方叫“趕集”或“趕墟”,海南方言則叫“發市”,而“發”字即為“發財”的“發”,其中蘊藏了老百姓的希冀,因為“市”越“發”,市場上進行商品交換的人越多,意味著市場商品豐富,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北方叫“過日子”,海南方言則叫“做吃”。把“過日子”叫“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經濟落后、生產力低下的社會背景下,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吃是為了做,做是為了吃”,以及樸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有做才有吃”,也詮釋了老百姓對勞苦后能吃飽飯的企盼。
瓊劇文化
瓊劇又名海南戲,是海南省的地方劇種。它源自海南瓊州(今瓊山區),故稱瓊劇。主要有《紅葉詩題》、《張文秀》、《搜書院》、《狗銜金釵》等優秀劇目。瓊劇曾經流行于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還被稱作“南海的紅珊瑚”。瓊劇的戲票很便宜,8元左右就能看一場。
小知識:瓊劇其實是南戲的一支,與粵劇、潮劇和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據說它可能出現于明代時期,在海南流行的雜劇的基礎上,吸收閩南戲、徽調、昆腔、潮州正音戲、白字戲(潮劇)、廣東梆黃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戲、道壇樂曲等逐漸形成的一個弋陽腔支系的地方劇種。
椰子節農歷“三月三”期間
海南島又稱“椰島”,椰子樹是海南的象征。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海口均要舉辦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國際性的大型商業旅游文化節慶,融旅游、文化、民俗、體育、經貿于一體,以海南椰文化和黎苗“三月三”民俗為主要特色。
椰子節是海南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地方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旅行者。
府城換花節農歷正月十五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夜,瓊山區男女老少總要歡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參加“換花”活動。玫瑰是換花的主要品種,人們希望通過交換鮮花的方式,表達對來年生活的美好祝愿。元宵節還是當地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們通過換花向戀人表達內心的情感。在換完花后,數以萬計的人們在路邊逛花市,吃小吃,隨著音樂的節奏跳舞。這一民間傳統活動始于唐代貞觀元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小貼士:換花節最壯觀的場面在海口市海府路至瓊山市府城鎮一帶。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區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4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也是在海南相傳1300多年的鄉情民俗。
每逢軍坡節,人們都要仿制當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傳下,百事百順。家家戶戶還要吃芋頭、番薯、蔥等,以求得做事穩妥,多子多福,長命百歲。各村還要組織秧歌隊、舞獅隊,摹仿冼夫人當年的出征儀式,兩軍對壘,起舞歡歌。
關鍵字: 下南洋 中國 巴洛克 海南 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