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農村春節風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口人的地方方言中,同海南各地一樣,在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加上一個“做”字。把中國北方人的“過年”稱作“做年”,而且“做年”特指“做舊年”,也就過春節。在海口鄉下,公歷“新年”元旦是不當成年來“做”的。
海南有句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一過,海口鄉下就開始籌備著“做年”了:腌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到了農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
每年一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海口美蘭區演豐鎮蘇民湖頭村五十多歲的“辦內婆”(隨外家村名稱呼),要做的事情就有好多。首先,要在這幾天里選個吉日進行“采屋”(海南話),也就是做大衛生、大清潔。“辦內婆”說:“‘我們采屋’,要用青竹枝葉捆成的大掃帚,把屋頂、屋檐及墻壁上堆積的灰塵、蜘蛛網等臟物清掃干凈,而且一把掃帚只能掃一間屋、不能重復用兩次,掃過后就得扔掉 。”
這種習俗在海口鄉下很講究,代代處處相傳。鄉下所說的“采屋”是一個大概念,除大清掃屋宅的灰塵臟物外,還包括清洗家具、衣被、打掃庭院衛生等,每到這些時候,村中婦女們都很關心這件事,見面第一句話便問:“你家采屋了沒有? ”
“采屋”完后,農歷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辦內婆”接著要忙著做年糕。年糕,海口鄉下一些地方也管它叫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黑砂糖,攪成的糖槳攪均勻,倒入竹筐中擱在鍋里蒸熟,年三十祭祖時不可缺少年糕,農歷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這兩天,“辦內婆”嫁到坡頭村的女兒嫫蘭便回來“送年”。“辦內婆”樂呵呵地說:“前十年,女兒嫫蘭生活過得不是太好,“送年”的禮物一般是豬肉、雞、粉絲等物,現在呀,都是一兩盒蜂王漿、巨能鈣之類的補品”。
到了年三十,就接近“做年”的最高潮了。這一天,老家在海口鄉下、工作在外頭的海口鄉下人便拎著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家。當家的男人都趕在這一天去“發市”買年貨。這就象是中國北方的趕集,過去海口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年前的幾天“市”才“發”得最熱鬧。鄉下的老百姓把辛苦攢了一年的錢大都掏出來,積在這一天痛痛快快地進行采購。
“辦內婆”所在的湖頭村,處于海口美蘭區演豐鎮和瓊山區云龍鎮交界處,位置十分偏僻。過去,“辦內婆”的老伴郭元軍要想去演豐或云龍發“市”,早上六點鐘就得起床,趕一個鐘頭的土路才能到達,買完年貨后用扁擔挑著又急急忙忙趕回來。隨著鄉間的土路越修越平坦,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湖頭村里有人便買了輛“嘟嘟車”,也就是三輪車作為交通工具,郭元軍每回去發”市“就不用發愁了:
“我每次去發‘市’都坐上村里的‘嘟嘟車’,每人來回兩趟就兩塊錢,而且幾個人商定,今天想去演豐墟就今天去,明天想去云龍鎮就明天去,非常方便,真是大不相同啊。”發完“市”回到家,各家的大大小小便忙著貼春聯、門神、利是,殺雞,洗菜。一片忙碌而喜慶。利是要貼在大門口的上方,并且要貼單數,一般是五張。每家每個門口還要掛上一串用紅繩子綁著的桔子,桔子要掛偶數,表示出門“大吉大利”。
到了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基本上忙完了一切,郭元軍老伯便端著祭品到正堂和同祖屋的伯爹、兄弟、侄子共同祭祖,祭完祖后還要祭灶神、財神和土地公,祭拜完畢后便開始燃放鞭炮。在海口鄉下,“做年”少不了殺雞,還有一樣東西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魚”,代表“年年有余”的意思,同時還必備兩樣東西:一是芹菜(水芹),二是粉絲。郭元軍老伯介紹說:‘芹’與‘勤’諧音,把芹菜擺上桌的意思是今天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勤奮勞動所作的成果;粉絲是代表長壽。”
年三十晚上,大人們便開始在每間屋子里點上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到初四天亮才吹滅,意思是“發燈”。小孩們最高興的事要數穿新衣服和領壓歲錢。在這時候,小孩們一般是早早便洗完了澡,趕在吃年飯前換上漂漂亮亮的“過年衣”,穿上新鞋,吃完年飯后,便等著大人們給壓歲錢。郭元軍老伯的小兒子郭澤福,今年剛三十出頭,還清楚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正在念小學的他從父親那里領到的壓歲錢最多是1元錢。2004年,在海口市區工作的他帶上1歲多的兒子回家做年,父親一下子就給孫子50元人民幣的“壓歲錢”。談到這事,郭澤福深有感慨。他說:“現在農村的生活收入提高了,手頭寬裕了,大人們給的壓歲錢也逐年漸多了”。領到“壓歲錢”后,孩子們便高高興興地跑出去跟村里的小伙伴們玩耍,放鞭炮,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大人們則要“守歲”,徹夜不眠,直到初一清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思是“迎春接福”。
大年初一這天是鄉下人真正的“休息日”。農民們一年到頭都在忙忙碌碌,直到這一天才真正算得上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這一天,除了做飯以外,干活、掃地、殺生都是禁止的,更不能出口污言或動手打人等等。在這一天,人們早早便起床,早飯是“吃齋”。據說“吃齋”是遵循佛家行善的表現。海口鄉下的“齋菜”跟城里的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吃豆腐、粉絲、芹菜。
大年初二便有人下地做活了。而出嫁的女兒,一般都是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吃飯,到下午女兒女婿走時,岳父、岳母得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到了大年初三,各家便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飯、吃的雞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表示去年有東西到今年,也表示“年”已經過去。
回到鄉下過年的人也陸續離開老家到城里了。如今,對于大多數海口鄉下人來說,由于天天吃得上雞、魚、肉等,每天就像過大年一樣甜甜蜜蜜。
關鍵字: 中國 春節 海南 海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