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東村名拾趣
黃流村:始建于何年何代已難考。居民從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黃河流域一帶輾轉至福建遷移過來。黃流村曾有一座名叫“玉廟”古廟,前門有一對聯:“黃裔繁衍輝北闋,流風遠播鎮南疆”。記述黃流居民是黃帝的后裔,是從黃河流域遷來的,黃流村因而得名。東孔村:東孔村從黃流遷來。為中原內地移民。起于陜西后遷山東、福建、而廣東、海南,落籍于東孔。村中黎紹祥先生為東孔村“文昌廟”題聯:道統授東山,克助文人升俊秀;薪傳繼孔子,宏開昌運育英才。此聯把山東孔子之鄉的原意表述十分清楚,因是得名。新安村:清康熙初年,全村皆是鄭性,叫老鄭村。到康熙二十年間,因干旱缺水生活難過,全村人遷往現址;隨后,佛羅村和丹村一部分人移居在此。人們求得安居樂業,故命名為新安村。新坡村:原名新村坡。清朝乾隆年間建村,因山坡多而取此名。到嘉慶時,先后有德業村、東川村,苦梨村,榕村、塘村的人搬到這里,便改名新坡村。新莊村:建于明朝中期,當時這里的田園都為附近財主所有。佃戶為了耕作管理方便,就在田園邊建屋居住,久而久之,居民逐漸多起來,故得“新莊村”。福報村:黎語意為“前人住過的老宅基”。相傳幾百年以前,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居住著幾戶人家,后因連年發生旱災,疾病流行,為了逃避災難全村搬走,而后又有人搬回來平安居住至今。人們得了“福”。故取名為“福報村”。保脫村:因村中群眾為了解脫多次搬村的痛苦,使其長久安居樂業,而取保脫村名。抱平村:原名抱并村,該村常與附近的老獸村械斗,每次總是失敗,于是村里人都躲避到深山老嶺去居住,當地人稱為“抱并村”,黎語意為“躲避”。后因“并”與“平”字近音,村民希望和平,故名抱平村。孔汶村: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村東有孔山,林木茂密,山中有汶水,水從孔泉流出,冬暖夏涼,且因村人多從山東孔子家鄉遷來,故得名“孔汶村”。田頭村:因村倚在田洋的前頭,故得名。豐塘村:始建于明朝末期,由于村前有一大水塘,四季未干,塘內魚蝦很多,故名“豐塘”。英歌海村:于明末年間就已建村,因村的位置處于北部灣英歌海英歌角,而英歌角又多英歌鳥,故得名.九所村:明朝洪武年已有黎族人民居住,到清朝嘉慶年間,從福建莆田縣遷來了一批漢人,占據了九所所有土地.九所村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都有重兵駐守九所.駐在此地的軍隊編號為第九所,因而得九所村名.十所村:駐在此地的軍隊編號為第十所,因而得十所村名.四所村:駐在此地的軍隊編號為第四所,因而得四所村名.羅馬村:建村初,因村民多是姓“羅”、姓“馬”人氏,故以羅馬定村名。 沖坡村:因數百年前山洪暴發,望樓河改道,把河東一帶沖積成一片寬闊的山坡,故取名“沖坡”。樂羅村:很久以前有幾戶羅姓人家居住,后來從福建省莆田縣遷來不少其他姓氏的漢人,樂意與姓羅的人共同居住,因是該村得名樂羅村。鋪村:自元朝開始在管屬范圍內設置急遞鋪,以傳達往來的四方文書,起始駐驛兵,后有家及民人同居,發展成 鋪村。有民歌:鋪村何以叫做鋪,貨架鋪庭排的路?有鋪作無裝買賣,欠去黃流刈煙土?這說明“鋪”不是今日做生意的“當鋪”,而是古時“驛站”的意思,舊是“一鋪”為“五里”。 抱本村:“本”黎語意是“坎”,“抱本”即“坎村”。因該村建在一條隆起的田坎上而得名。“抱本”為黎語音譯。說明歷史上這里原是黎族群眾聚居之地。明代中葉,有一批漢人從福建移來此村居住,黎人慢慢遷出,村名乃保留。抱歲村:也是黎語,直譯為“村牛”,即“牛村”。村址原為寬闊的草坡,是牧牛的好地方,后建村住人,故名。原為黎族居處,后才遷走。嶺頭村:在北部灣南部海灘上,因村建于山嶺的前頭,故得名。荷口村:原名“打逢地”,后來因村前山丘上盛開荷花形花朵,故改名荷口。山腳村:原名福龍村,后來因村北靠大嶺,鄰村人戲稱“山腳”而得名。望樓港村:因地處望樓河入南海出的港灣附近,與望樓村隔河相望,故得其名。佛羅村:早在三百年前,有月村、苦連村、東沖村、敢教村、德業村移居而成,稱五村。后來村里文人村取名為佛羅村,意為如來佛祖布下天羅地網消滅妖魔,保佑人民安康。懷卷村:因村旁有槐樹和溪流,原村名“槐澗”村。清朝同治九年,村中一貢生將其改為“懷卷”,意“懷揣書卷,發奮讀書”。佛老村:立村于宋朝年間,居民多是福建移來。因村中有人信佛教,且多出讀書人,一貢生就定名“佛老”村,又有人戲稱為“牛老”村。 中灶村:原名抱龍村,辛亥革命后,中灶村民多以煮鹽為業,政府曾在灶社鹽稅卡,該為鹽灶,后因東有東鹽灶,西有西鹽灶,它地處中間而改名為“中灶”。長安村:原為“漸厚村”,后因多次被日本軍和國民黨兵燒劫,多次搬遷。1955年移居今址,并改名長安村。抱旺村:黎語譯音:“旺”是“塘”,“抱旺”即“塘村”。因為該村附近有一大水糖“鏡湖”,故得名。這也表明“抱旺”原為黎族居住過的部落。1950年改為球港村。老鄭村:建村于明朝末期,原名“新興村”。后因村里全是正鄭氏人家,故稱老鄭村。秦標村:建村時面積不到300平方米,僅有五戶人家,人稱“小村”。清朝末年有一名叫“秦標”的人帶52人遷來這里居住,故得秦標村。老唐村:傳說四百多年前,有一姓唐的人家,因生活難過,就從尖峰遷居到這里。由于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宜于耕作,就在這里定居,生男育女,直至今天,現全村都是姓唐人家,故得老唐村名。赤龍村:建村時,該村村民的水井里打上來的的水是赤色的,人們稱為龍水。故得赤龍村名。
關鍵字: 對聯 山東 河南 福建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