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宥墓
邢宥墓座北朝南,是邢宥與夫人林氏異穴合葬墓。墓占地750平方米,分前庭、陽埕、拜亭和墓穴,地面有神道、碑碣、列獸等,是一座大型明墓。quot;文革quot;期間,邢宥墓被毀,僅存部分墓穴和石刻列獸一驪。雖面目全非,但慕名前來瞻仰的海內外游客常年有之。現池地人民政府對邢宥墓進行修復、保護,讓前來參觀、瞻仰的人們看到這座明代著名賢臣的原貌。邢宥,字克寬,號湄邱。他的祖先在南宋初期從汴梁(今開封市)遷來文昌市文教鎮水吼村。六世祖宣儀央宋代知文昌縣,高伯祖夢璜在南宋時知萬安軍,曾祖父在元代任瓊山、文昌二縣的知縣,邢宥生于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年),小時候就聰敏異常,五歲讀《三字經》,日記數十言;10歲作《勉學詩》,十四歲補文昌邑生員,26歲鄉試中舉,正統十三年(1448)年,登二甲進士第。開始在邢部任職,后任四川道監察御史。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正逢罪惡貫盈太臨王振家出事被抄家。其進有人狀告王振家人孫太安藏匿錢財,牽連20多人被捕。朝遷特派邢宥與錦衣衛官于信審現此案。于信狂妄主張立即沒收孫家財產,并橫蠻地威脅說:quot;不然`,禍立至。quot;可邢宥沉著果斷,秉公辦事,經過多方周密查核,證實案屬偽造,結果被誣告的20多人開罪釋放。景泰二年(1451年)邢宥巡撫福建,時恰有巡海官符文抓獲犯禁入海的幾十我,因誣為盜賊,被叛死刑,親年請朝遷砍頭示眾,臨刑時冤屈痛哭之聲震天動地,邢宥疑為偽案,便緩期執行。經過一個月查究,果然抓獲真盜,案情水落石出。從而挽救了數十個民眾的性命,贏得當地人民折手稱頌。景泰五年(1454年)邢宥出巡遼東,發現沈陽軍官中有50多人偷盜官府儲藏的物資歷。邢宥考慮到沈陽三面受敵。如果對這些犯錯誤的軍官都從嚴懲處,一旦敵人侵犯,將無人帶兵守城。他采取了靈活的策略,只罷黜為首的兩名軍官,罰其余的守城,城守得好,立功者可以贖罪、受獎,沒有多久,敵人果然侵擾沈陽,那50多名受從寬處理的軍官 英勇殺敵,護城有功,使沈陽化險為夷。英宗(朱祁鎮)天順四年(1460年),44歲的邢宥被提升為浙江臺州知府(今浙江省臨海縣一帶)。臺州的民事案件雖然很多,但邢宥都不厭其煩,細致地一一緣情據理,加以斷處,使得民眾信服,邢宥居臺州一共4年,回京時,有人誣quot;臺民爭持金帛數百里處贐quot;送邢宥,至使被降晉江(在福建,明代為泉州府治所縣城)縣令,赴任未到三月,遇赦,quot;憲宗復其職,改知蘇州quot;。當時的蘇州,quot;田賦甲天下,丁役雜辦視他郡倍蕊焉quot;,因此有quot;妄民攬納秋賦,置之法,得其臟萬緡,以堤沙河,甓官道quot;。憲宗在化二年(1466年)蘇州大水,quot;民饑,不待奏輒發米20萬斛以賑quot;,救了40余萬災民,同僚對邢宥這種專擅的做法深表憂慮,但邢宥頗不以為然,毅然說道:民命危在旦夕,如果等待呈報批準才開倉救濟,那就來不及了,專擅之罪,我一人擔當。此舉,得到明憲宗的諒解,對他quot;賜勒褒獎quot;。蘇州民眾對邢宥更是贊頌不已。因為邢宥quot;素廉介,及治蘇。嚴而不茍quot;,所以被宋杰quot;薦于朝quot;,提升為浙江布政司左參。成化二年秋,又補提拔為都察院左御史,巡撫南畿,總督失民財賦,兼理浙江喜湖杭三府糧儲。邢宥在任期間,經常quot;詢官漢,察民隱,獎廉能,黜貪懦,杜奸宄,抑豪左,事無微鉅,靡不悉心。quot;據《明史》記載,邢罷黜不稱職的屬吏共170余人。同年冬季,邢宥兼理兩浙鹽政,quot;法罪偽造quot;。成化五年,53歲的欽差大臣邢宥,巡撫江南浙江二省,quot;凡一應軍務,民情利病,官吏黜陟,悉所從宜處置,免其先奏。quot;成化六年,邢宥上京議事,懇求致仕,不準,再乞求,才準,時年54歲。邢宥歸休文昌市水吼村以后,在東昆港北湄的山丘上蓋了一間quot;湄邱草亭quot;,以讀書寫作自娛,因此自號quot;湄邱道人quot;。雖晚年,仍手不釋卷,quot;足跡未嘗至城市quot;,著有quot;湄邱集quot;十卷,今存二卷。對邢宥的著作,海南明代大詩人大學問家邱浚評道:quot;詩文雖少作,然作必有意趣,不為無益之語,字畫亦遒美有法quot;。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二十日,邢宥壽終正寢,享年65年。臨終時對長子項說:quot;吾居官無余藏,汝母之服未除而有期疾,必不起。我死喪禮宜從儉,汝能勤儉以保門弟,吾目瞑矣。quot;言訖而終。邢宥病逝后的第二年,憲宗命禮部備牲儀翰林院撰文,遣官諭祭葬之于銅斗山之陽。邢宥一生為國為民光明磊落,剛正不阿,清代海南探花張岳崧將其同海瑞、邱浚譽為海南三賢。
關鍵字: 危在旦夕 布政司 文昌市 水吼村 都察院 欽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