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梯田--把美麗送上云天
突然心血來潮想去看程陽的風雨橋,于是決定放自己幾天假。匆匆收拾行裝,連夜趕往廣西。一連轉了三趟車,終于看到了那座著名的永濟橋。先找到住處,放下行李,洗去一路的仆仆風塵。在陽臺上,看到那綠油油的稻田,架在河上美麗的風雨橋,以及彎彎河流邊一座座古樸的風車,讓人心曠神怡。信步走進侗寨,左看看右看看,雖然已經開發成景區,游人卻沒幾個,我就像是一個闖入世外桃源的外人,看著他們悠然自得、不緊不慢的做著自己的事情,似乎生活并沒有受旅游業的打擾。這樣最好,我得以看到真正的侗族生活。程陽侗寨景區實際上是一共有八大寨子,有些緊挨著,有幾個卻隔得很遠,我則只轉了四五個。林溪河蜿蜒流經整個程陽景區,上面跨建了好幾座風雨橋。風雨橋集橋、廊、亭三種建筑風格于一體,刮風下雨時侗民也可以在橋上避雨,故名風雨橋。侗民平時都是經由風雨橋來往于小河兩岸。侗家的吊腳樓很簡樸,甚至有些可以說是簡陋,一律是黑漆漆的外表,毫不奢華,而作為他們公共建筑物的風雨橋和鼓樓卻做得十分精致,黑色的橋身加上幾層銀色的飛檐,十分鮮亮搶眼。在寨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風雨橋以及鼓樓。也許是因為風雨橋和鼓樓是寨中的侗民捐資建的吧。每座風雨橋上都有一塊牌子寫上募捐修橋的全體人名,多少不拘,重在心意。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風雨橋無論橋身多長,都是用木榫搭接起來的,沒有用到一根鐵釘,做工也十分精巧。不禁讓人感嘆侗族人民的智慧,以及他們的團結。鼓樓則是村民們平時聚會娛樂的地方,雖然造得很高,有三四層樓,可實際卻只有地面一層,也是全木的,造得很精致。漫步在侗寨里,我發現了到處都有一眼眼的井水,都用水泥修了遮檐,估計是怕雨水打在井水里。因為侗民日常的飲用水都是這里的井水,可以看到不少侗民拿著暖水瓶過來打水。井水清澈見底,拿起一個公共木瓢舀起一瓢水,倒在手里一嘗,好清甜冰涼的井水,難怪會喝出一個個美麗的侗家姑娘來。一路走去,感覺到這里的民風很淳樸。由于寨子很多地方又大,走著走著就轉向不知該怎么走了,每當這個時候侗民們都會熱情地告訴你該怎么走。甚至你不用問,只是在路口左右徘徊時,都會有侗民主動告訴你該走那邊。有一次我走到了一個巷腳,向前就是稻田,感覺沒有路了,想回頭,吊腳木樓上一個老婆婆探出頭來向前指,說了句侗語,我估計是說可以向前走,我用普通話問她是不是向前也可以,她點了點頭,看來是會聽不會說。于是我繼續向前踏步而去。走不多遠老婆婆從吊腳樓上跑下來追上我,又說了幾句間雜生硬的普通話的侗語,聽得我莫名其妙,不知所然,又見她邊說邊拍著自己的右手臂,仔細想了想,猜到是叫我一直向右走不要轉左,用普通話問她是不是,她笑著點點頭。我也笑了,連聲道謝。溝通原來就這么簡單!而且感覺侗民真的是很樸實善良,樂于助人。這在繁華的都市里已經很難找得到了。當地學校放學了,一群又一群的小孩在林溪河里游泳玩耍,嘻嘻哈哈的讓安靜的村寨有了生氣。這情景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一樣的無憂無慮。當晚回到住處坐在陽臺的小竹椅上看風景,全景區最壯觀的永濟橋就在眼前,蜿蜒的林溪河邊架著一座座不知是何年代造的水車,水車不緊不慢地轉動著,通過一條條的竹管把河水引向綠油油的稻田里。這一切真的讓人感覺很放松,很愜意。可惜那晚天空有云看不到星星,我想這里的星空一定也很美。夜晚的侗寨回復寧靜。這一天舟車勞累,伴著潺潺的流水聲、吱吱呀呀的水車轉動聲以及大自然的蛙叫蟲鳴,甜甜地進入了夢鄉。第二天清晨在一片鳥叫聲中醒來,走出陽臺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勤勞的水車永不疲倦地轉動著。而我卻要離開這里去龍勝看龍脊梯田了,很是不舍。心里想著日后一定要找個時間在這里好好的待上幾天。龍脊梯田開發得比較好,旅游設施比程陽好,游人也比程陽多,會說普通話的壯民也多,但正因為如此讓人感覺失去了它原來的味道。平安寨的壯民感覺就沒有程陽侗民的淳樸。寨子前面也有一座風雨橋,不過壯家的風雨橋就明顯簡陋多了。龍脊梯田之所以出名,就在于它的恢宏磅礴的氣勢。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大規模的集中實在是世所罕見。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山石嶙峋的削壁陡崖前,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那梯田便連綿不絕,疊入云天。 龍脊梯田景區位于廣西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其中最精華的梯田景區20平方公里,龍脊梯田區域內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380米,坡度大多在26-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從平安寨出發很快就到了七星伴月觀景臺(
關鍵字: 廣西 永濟 行李 陽臺 龍脊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