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到“中英街”
要說到中英街,我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去的,當年去,是因為香港還沒有回歸祖國,香港“自由行”還沒有開放,出于好奇,才到中英街走了一趟,那時的中英街,東西兩邊中港的店鋪,賣的都是衣服、日用品的多,港方一邊當然是有金飾,但是,當年大家都收入低微,誰買得起呢?記得那時同去的同事,連在深圳吃餐飯也舍不得,為了省錢,是帶了“速食面”去充饑的。這些“笑話”,恐怕是今天的年輕人以為是天方夜談吧。那時,我們的商品經濟還不發達,連日用品也缺,誰能去中英街,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沒有機會去的同事、親戚、朋友,除了羨慕之余,是什么力士香皂、白貓洗衣粉等訂單給你一大堆。人情難卻,到中英街除了四處游走,就是做采購員,搬運工。自那以后,我到過深圳無數次,就是不想去中英街。聽人說,這條小街自從向內地游客開放以來,繁華的是上個世紀,幾乎成為凡到深圳者之必去之地。據說,這條南北才250多米的小街,曾創造過日進客3萬人以上的紀錄,其擁塞可想而知。然而隨著香港的回歸,特別是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的繁榮,到中英街已經失去了旅游和購物的意義,后來更因為這里假貨充斥,以次充好或者低價高賣乃至強買強賣等等劣風盛行,客流量日益減少。到了本世紀,到中英街的,是除了我國內地省份的游客,作為尋覓歷史、見識“一街兩制”,進去看看,在深港交界崗亭前拍張照片留念,沿海地區的人是很少再進去的了。我是今年11月3日再到中英街的,秋高氣爽,正是一個艷陽天,進去,有鹽田區沙頭角鎮的接待員帶著,還人手派發一份“中英街購物消費警示”,據說這是鹽田區政府提供的一種服務,大概是有太多的游客來中英街購物被騙,政府采取的一項預防措施吧。進得沙頭角鎮,舊地重游,首先看到的是環境已經好了很多,有新的牌坊,標志著中英街歷史的界碑,古井,大榕樹等歷史文物古跡,已經做了保護。還有新建的“一國兩制百年歷史見證”碑亭等。中英街的人流不多,我在密布著大小各種商號的小街上來回幾趟,感覺到街東這一側,以賣視聽器材、照相機、手表的商號為最多;街西那一側,多賣服裝、首飾和藥品。街西的店招一律繁體字,那里港幣、人民幣同時流通,街東則只收人民幣,招牌字體繁簡不一。從街東這一側所有店家無一例外地殷勤招客,其店堂無一例外地空疏安靜來看,似正顯示著這里的不景氣。雖然街道上依然有人逛著,店里依然有人挑揀,但昔日那種搜刮式購買的狂熱,那種教人喘不過氣來的擁塞,一直沒有見到。當地的消委會在鎮口擺臺設點,既說明昔日的劣風尚未根除,同時又可以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招數。小街的南口就是它的盡頭,一號界樁旁邊,矗立著一座五六層高由深圳方面斥巨資新建的街史博物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走進歷史才知道,眼前這條寬不過4米,總長不過 250多米的小街,在百多年前中英雙方勘劃這一帶“邊界”之時,還是一條小河,土名似乎叫做鸕鶿河。界樁最早就確立在這條小河的中線上。后來小河漸漸淤平,舊日的漁村河港不再有了,當地人就將這里改變成為一個墟市,又成為固定的市場,再成為一條商業街。后來中英雙方合作鋪設了水泥路面,界樁就依當年的河流中線或偏東或偏西地豎立在這條小街中,雙方依此為界各管各的,從而奠定了這條小街時至今日的獨特模樣。我的眼光最后落在散落地豎立在小街中的那一個一個矮墩墩的石界樁上。樁上依稀可辨的刻字標明著,這條小街的西側是為“英界”(今天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界),東側是為“華界”(今天的深圳經濟特區區界)。就在一座界樁旁,太陽傘下,身穿藏青色制服的香港警察與一位內地的警察,正親密地交談著。這幅情景,若在1997年7月1日以前,大約是不會出現的。
關鍵字: 世紀 中英街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