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游記
周四下午,研討會的主辦單位安排與會人員到番禺蓮花山旅游區游玩。 蓮花山旅游區,位于珠江口獅子洋畔,距廣州市區30多公里。習慣了午休,上車后我即已昏頭昏腦了,更何況這沿路實在亦沒什么可入目之景色,于是乎便尋周公去了。 一覺醒來,竟到了蓮花山山門。 旅游大巴將我們送到了蓮花山頂。一下車我們便到了蓮花城。據說蓮花城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為清政府在珠江口設防之用,占地二十多畝,內設墩臺、營房、操練場。鴉片戰爭時,曾在城外沿江設炮臺。琦善督管廣東之后,首先拆除炮臺,解散水勇,撤消軍防,并于道光二十一年與英國侵略軍頭子義律在此議和,核心問題就是割讓香港。在歷史陳列室,我仔細地看了一下有關資料。原來的這蓮花古城早已經灰飛煙滅了,現在呈現于我們眼前的,卻是八十年代重建的東東。一下子我便沒有了先前那么多的興趣,與朋友在那瞎逛了一下便離開了。蓮花塔又名文昌塔,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年。塔外九層,塔內十一層,磚石結構。現在呈現的亦是八十年代重修的東西,且欲登塔還需另購門票,于是我只是遠望了一下罷了。蓮花山上有很多景點,但觀音圣境卻是必須朝拜的,這也是蓮花山所吸引我的地方。 觀音圣境分兩部分──望海觀音和觀音閣。 望海觀音像,是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鏵先生倡議,何賢社會福利基金會率先捐資、各方善者襄助建造的,于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望海觀音金像高四十多米,這觀音像霞披獅海,光澤南天,據說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此時正恰夕陽西斜,觀音像頭頂佛光燦燦。我與朋友說,欲拍照此時最好。望海觀音像前善信奉香禮拜,祈誠禱告。朋友忙著去拍照去了,我立于香案前雙手合十禮拜,心里默誦《波羅蜜多心經》。 觀音閣位于望海觀音像右側,是仿古單體建筑,三層,面闊七間開,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營造,雄偉莊重,氣勢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層閣頂高處有“蓮花禪寺”之牌匾。大殿門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們虔誠焚香禮拜,祈求福緣。我亦于前禮拜,再度默誦《心經》。大殿主門兩柱懸有一聯“觀音壇上萬縷幽香了卻凡塵天下名山斯獨圣,獅子洋邊千重瑞靄全消俗念世間勝跡此為靈。” 也許是我之緣淺福薄,這千重瑞靄我尚且感覺不到,倒是這萬縷幽香卻竟使我有點凡塵了卻、俗念消淡之覺。佛陀念下眾生皆佛,度人自度。卻是這世人自妄便稱獨、稱最了。殿內一聯“西天寶筏航來甘露和風普濟眾生開覺路,南海金繩渡去慈云法雨全消魔障化禎祥” 倒是道出了眾生的祈盼。 一念中,我即飄然上閣而去。我立于三層殿前回廊,極目遠方,田野、沙洲、江面、航船,一派平和景象,便有了心曠神怡之感覺。這便應了殿內那副上聯“展望十里蓮山眼寬心凈海天闊”之說。雖有美景亦不可久戀,于是轉身進殿,自去禮拜那“觀音真像”。看著“觀音真像”四個題字,我竟心中一嗔,何謂真?何謂假?心懷其真,其自真。心懷其假,則其不真。世人多事,竟于佛像上題“真像”。然,我之一嗔,卻亦多了一番計較,自未及真如也。 參拜完諸尊菩薩后,我來到大殿后面回廊處稍事休息。靜觀那遠山近林,聆聽這翠鳥樹話,我竟不知神游何方了。每上圣山,我都有一種惓惓不舍的情愫,我不知道是我依戀了這清靜世界,還是這清靜世界在感召我。人們都希望到達彼岸,其實又誰人能道明何處是彼,何處是此呢。我望著遠處的蓮花塔、望著前面的翠林、望著鑲嵌在草地上由灌木植成的“佛光普照”四個大字。忽起一念:佛光普照,航渡天下,彼即是此,此即是彼,佛即我,我即佛。我又何必執著于這一香一誦呢。此時,大觀音像那邊傳來了香客們撞出的沉渾安和的鐘聲,我想,既然這世間還有需要我去做的事情,那我就去做吧。 下梯級時竟與一僧擦身而過,其不禮我,我亦不禮之。過客匆匆,僧也匆匆。世事匆匆,佛亦匆匆。
關鍵字: 大巴 旅游區 珠江口 研討會 蓮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