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自由的瑤族婚俗
熱鬧的瑤族婚禮
過山瑤的婚禮十分熱鬧,新娘與送親者到新郎的家門時,由男方舉行接親儀式后才進門。即新娘和送親者在男方的門外,圍成一個大圓圈,或排成數行。男方的吹鼓手吹著嗩吶,敲著鑼鼓,在新娘和送親的隊伍中,吹奏著迎親曲串來串去,共串36串。故稱為“串新娘”。婚禮從當天晚飯后開始直鬧到天亮。婚禮在正廳舉行。正廳中間的墻上設有祖先的神龕,神龕的兩旁貼紅底金色雙鼓字,下面設一排長凳(椅)和案臺,案臺正中,擺一個全豬頭,左右各擺一只披紅的盤托,兩側插上大小紅燭各一對;案前的地上鋪上大紅花被,整個大廳呈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
婚禮開始,新郎和祖父母和父母及全村的長者,到神龕的下面就坐。臺上擺上酒肉,長者開懷暢飲,酒至半酣時,新郎從左門、新娘從右門分別步入廳堂,即男左女右。他們身著漂亮的瑤族婚禮盛裝,在案臺前鋪好的大紅被旁并排站著,面向神龕(祖先牌位)、長者,這時,由司儀起立致祝詞,眾人和聲,即祝愿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等等。不時還伴奏著瑤族八音,氣氛熱烈。隨著一陣歡呼聲,眾人祝頌完畢,婚禮便進入了高潮。紅燭點燃著,長者在臺上繼續暢飲,新郎和新娘開始行跪拜禮。新郎雙手拿著一塊折疊好的新毛巾,高舉過頭,自上而下,向左 、中、右三個方面的賓客作躬禮,然后跪在大紅花被上下拜,至此就算完成了一拜。拜畢又進行第二次,周而復始,新娘手里持兩條鮮艷的毛巾,遮蓋及膝,在新郎下拜時,行半屈膝禮作陪。新郎新娘禮拜時,均分別由伴郎和伴娘攙扶著進行。動作極為緩慢,表現十分虔誠,完成一拜,往往需要5分鐘左右。第一批受拜者是新郎的祖父母和父母一輩人,要拜36拜;第二批受拜者是新郎叔伯一輩人,要拜24拜;第三批受拜者是新郎兄姐一輩人,要拜12拜。長者在接受新郎新娘禮拜時,只管在臺上暢飲閑談,不必還禮。三批長者輪流受拜完畢,第一批長者又重返原位,再受三十六拜,三批長者如此前后反復,新郎新娘共要拜100多次。拜畢,新郎新娘并列站著,由一位輩分最高、年紀最大的長者,向新婚夫婦致以良好祝愿:祝愿新婚夫婦上山同路,下水同船,齊心協力,共建家園。發揚敬老傳統,振作良好家聲等等。至此已經天亮了,前后連續要用五六個小時。
但是,婚禮并未結束。新婚夫婦馬不停蹄地轉入“認親”儀式。正廳內設三席,祖父母、父母、叔伯、兄姐等三輩分的人分別入席飲酒。這時,一對新人由伴郎伴娘陪同,依次到各席認親,當伴郎逐一介紹長者稱謂時,新郎和新娘同時叫一聲,并各敬獻一杯喜酒。對于其他客人,還要敬酒、敬茶等。待客人散席回家后,新郎與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團圓。至此,婚禮才全部結束。
瑤族在婚禮中格外敬重老人,過山瑤過著三年一小遷(過山過嶺),五年一大遷(過州過省)的漂泊生活,一切知識沒有文字記載,只有靠老一輩人通過各種形式把本族的風俗、戒律、信仰、醫藥等各方面的知識,以及在勞動中積累的經驗傳給后代,過山瑤俗話說:“老人不講古,青年不識譜”、“沒有老人就沒有后生”。年青人結婚是新生活的開始,所以他們對老人要格外尊敬,并接受老人的教育。
關鍵字: 婚姻 男女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