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花燈節
一、概況
鬧花燈是我國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每逢春節至元宵節,河源城鄉各地都有吊花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吊燈已成為一項形式活潑、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在古代,人們以吊燈的方式祈求祖宗的保佑,以求得香火不斷,子孫滿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花燈用竹、芒冬(一種類似蘆葦的植物)、紙、布等扎制而成,花燈的大小據用戶要求而定,多見的有青頭花燈、花盆花燈、柱敦花燈、鉗口花燈等。還有一種“巨燈”用鐵絲編成圓形籠子,糊上漂亮的燈衣,內裝電燈,在夜間,各種花燈閃耀,景色十分壯觀。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花燈習俗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淘汰,但保留著農家添丁上燈的習俗。那些富有生活藝術情趣的內容也有了新的突破,破舊添新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把花燈變成了具有欣賞價值的燈。并逐步形成民間花燈藝術節,展示客家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和客家民俗風情,弘揚了民族文化。
二、花燈節習俗
據傳從明朝始,在河源地區的農村,如龍川縣、東源縣、連平縣等地的鄉村,特別是連平忠信一帶的村寨,不論是哪家喜添貴子,都會習慣地買盞花花綠綠的紙扎花燈,懸掛在祠堂或“燈寮”里,以示“添丁”。這一活動叫“吊燈”。“吊燈”很有講究,分“迎燈”、“吊燈”、“賀燈”、“搶燈”四個過程。
迎燈
在迎燈前,凡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先做吊燈的準備,就是在年三十晚祭祖時, “燈主”要在祠堂或“燈寮”的梁上放燈繩,燈繩一般是用鄉村人自編的粗麻繩。繩的一頭用紅紙寫上“新丁”姓名,另一頭纏在圓柱上,系個活結。大多數人都想把燈放得離祖先牌位近些,以求祖先庇佑“新丁”平安,長命百歲。但族人都講仁義,所以吊燈的最好位置都讓給村中上年第一個出生的“新丁”,“新丁”家要按規定購買一個較大的燈作為“頭燈”。
花燈一般是預先到花燈藝人家中預定,也可春節開墟后到街上購買。但若是指定做“頭燈”的人家或是到花燈藝人家預定花燈的“燈主”,就要舉行“迎燈”儀式。“迎燈”的人家先要洗凈雙手,在祖屋屋沿兩邊掛好爆竹,門口架起供桌,點燃紅燭,奉上雞、豬肉、酒等供品。隨后帶著請來的龍、獅隊伍,在一路鞭炮的轟鳴下,到村口迎接做燈人送來的花燈。燈主會在“迎燈”前請來本族中閱歷最廣、知識淵博、受人敬重的長者作為接燈人。在鑼鼓和鞭炮聲中,龍、獅狂舞,作為接燈的老者在前頭向送燈人說了客氣話后就必須接受送燈人的挑戰對對。送燈人會唱一些客家山歌或說一些吉利的對聯讓接燈人對,比如上句為“新做大屋四四方”,接燈人就應隨機答上相應的下句,如“做了上堂做下堂”。對對之后,送燈人把花燈交給長者,長者也把手中預先準備的“利是”遞給送燈人。在龍、獅和鑼鼓、鞭炮相伴下,長者用竹竿挑著花燈回到祠堂或“燈寮”里。
吊燈
“燈主”接燈回來或從街上購燈回來,燈都是放在祠堂或“燈寮”里。等到正月十一前選定一天,村中的長者搬出族譜擺在祖先牌位前,在拜過祖先后,長者在村人的協助下,把最大的“頭燈”掛在事先掛在正梁的燈繩上。掛上“頭燈”后,其他的“燈主”便把自家的花燈分別掛在兩旁。掛好燈,重新跪拜祖先牌位。族中長者祈求祖先庇護子孫興旺發達、幸福安康后,便拿來毛筆,按族中的輩分把“新丁”的名字添入族譜。
花燈掛上去后, “燈主”每晚要帶上燈芯和高山油去“上燈火”加油,直到“搶燈”后。在“上燈火”前,“燈主”要在鞭爆聲中燒香拜過祖先后才可把花燈放低加油。加完油亦要拜祖先。
賀燈
花燈掛上去后,到了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有的十四, “燈主”要擺幾桌酒宴請親戚朋友和左鄰右舍以示“添丁”,此也叫“喝燈酒”,這和一些地方的“滿月酒”類似。來“喝燈酒”的人要送賀禮,作為小孩的外公、外婆賀禮要重一些,如必須送小孩從頭到腳穿的東西,現在時髦點的送高級的玩具。而在以前的風俗中則外婆要送小孩一頂鑲滿銀像的“八仙帽”。“喝燈酒”時,客人是邊賞燈邊飲酒,興盡才散去。
搶燈
花燈在祠堂或“燈寮”掛滿七日后, “燈主”就會在拜謝祖先后搶一盞自己喜歡的燈回家再掛七日(但一些地方則按燈繩上標的“新丁”的名字把燈提回去掛,一些地方則讓族中的小孩去搶花燈上的花草、鳥、蟲、魚、龍、馬等剪紙,且是誰家小孩搶得多,誰家就會帶來“好運氣”)。花燈提回家后,就把花燈掛在正廳中間,每晚也要“上燈火”。七天過后,燈主把花燈和鞭炮一起點燃,把花燈燒掉,叫暖燈。
因為有了“吊燈”這一傳統習俗,春節后,河源的農村便有了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氣氛。
三、花燈的類型、制作及藝術特色
河源地區的花燈品種繁多,常見的有青頭花(花燈頂部均為青色)、花盆花(花燈頂部成蓮花狀)、柱敦花(花燈頂部成柱形)、鉗口花(花燈頂部形狀像鉗子的口)等等。按花燈的規格,又可分成伯公燈(四面燈,直徑1.3尺)、八面燈(普通燈,直徑多為3尺之間)、十二面燈(直徑達4.2尺)。這三種燈在河源一些農村又稱三燈(小)、二燈(中)、頭燈(大)。每盞花燈結構又分為(從上至下)燈媚(又稱“華蓋”,即是青頭花,花盆花等形狀,大花燈多為雙層華蓋,小花燈多為單層華蓋)、上盆、花角、下盆、燈腳、燈裙。
制做花燈有一道復雜的工藝流程。據老人介紹,扎制花燈全是人工操作,它大致分為選料、搭框架、繪畫、糊裱四道工序,首先是選料。花燈的骨架主要是“竹片”和配料“芒冬”。過罷“立冬”,扎燈人便會利用冬閑季節,破竹削篾做好竹片,同時翻山越嶺,跨河跨瀝采割一種只在深山、河瀝邊生長的上乘的“芒冬”,晾干后按扎制不同規格的花燈裁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削好竹片和選好“芒冬”后,接著選購紅、藍、青、黃、白等幾種紙,并按橫、直幅鑿好模型,裁剪好花邊。其次是搭框架,按不同的花燈規格用竹、篾扎成主架。
如搭直徑為1.3尺的伯公燈(四面燈),需用直徑1.3尺的兩根竹片垂直相扎成十字,扎成的兩個十字架四周用四根長竹片把兩個十字架固定在兩頭,一個四面體的基本框架就搭好了,燈蓋及燈身上配架均用“芒冬”,以減輕燈的重量。其它花燈的框架做法也相似,只在于用竹片多少和長度來定大小,但搭框架按不同規模搭制,切忌千篇一律。再次,便是描繪圖案了。花燈的圖案是根據民族傳統習慣和習俗來描繪的,主要是描繪雞、魚、龍、花、草、馬、秀才騎馬、八仙過海、壽仙翁等。末了還要題上諸如“春風新長紫蘭芽,秋日晚生丹桂寶,月中丹桂又生桂,海上蟠桃重結子”,以及“五谷豐登,百子千孫,花開富貴,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祝福辭句貼在燈角上垂下來的燈線上。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將圖案從內外一一糊裱好,至此,一盞圖案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紙扎花燈便呼之欲出。
制裝花燈是一種藝術。花燈的主要材料是竹和紙,費料不多制作工藝卻復雜。一盞高檔花燈,師徒兩人協作,最少需一個星期才能完工。制作一個花燈,花燈藝人不僅要有破竹削篾、裁紙剪圖的技術,還要有結構設計、美術創作的基礎。所以說,花燈聚集了繪畫、美術、剪紙、書法、對聯等藝術特色。其中裁紙剪圖中,花燈藝人必須是個裁紙圖的能手,花燈才能被他們裝扮得分外不同。剪花是藝人直接用剪刀剪成花、草、鳥、魚、龍等,復雜點的還可剪成形神皆備的八仙過海、飄飄欲飛的嫦娥奔月、金碧輝煌的樓臺亭閣。像制作難度很大的“走馬式”撩絲花燈,配以的漁翁撐船、公雞啄米、猴子爬樹、姜太公釣魚、鯉躍龍門等動畫畫面,無不需要花燈藝術的構思和靈巧的剪裁。花燈上的貼花,如山水花草、鳥獸蟲魚則用模具印制。這些印制圖畫的模具是由花燈藝人用木頭鑿成的。當制作圖花時,花燈藝術把印油涂在模具上,一幅惟妙惟肖的貼花就印在紙上。在對聯方面,不管是“迎燈”時對的句子還是貼在花燈上的對聯很多都是趨向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的對聯。如一般寫在伯公燈上的對聯:老伯公年年納福,眾弟子歲歲安康,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四、河源花燈探源
河源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舉凡花燈、馬戲、戲劇等都很活躍,不同地方的還有不同的傳統特色,形成一些專長優勢,河源民間花燈文化藝術最活躍的還是以連平忠信為中心向東江流域輻射,可以認為在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中,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涉及面最廣的,則是河源地區的吊燈活動。
談及花燈文化,不少研究學者都指出,河源地區花燈文化源自中原,是客家人的祖先從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向南遷移時帶來的黃河流域的花燈文化。這種看法是正確的,遺憾的是,他們在論述這一問題時往往有些簡單。據《春滿東源》一書中記載的藍口民間燈色、藍口元宵觀燈,唐宋年間由中原逐漸流傳至南越,傳入藍口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又據考,花燈從它的發源地中原一帶出發,到達湖北漢口,沿贛水溯流而上,傳入贛州、尋烏,繼而向東傳入石城。出汀州進入閩西南山區,再向東南而下潮汕,在梅州所屬五華、興寧大城駐足,后在龍川、連平等生根。這事大約發生在明朝初年,這正好就是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路線,其駐足之所,正好就是純客家住地。花燈之所以駐足客家各地,就因為客家人把它視為自己的文化,愿能慰客家人的敬祖之情。
花燈源自中原。起步之初,其形式單一,制作簡單粗糙,其意義也只是在喜慶之日把花燈掛在大門前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后中原士族在逃亡過程中,一路被奸臣所殘害,士族的人口越來越少,再加上在逃亡路上,士族后代只顧逃命,哪顧得上休養生息,士族人口銳減,士族后代為慶祝新人誕生,后來每逢哪家喜得貴子便簡單地扎制一盞燈籠吊在門上,以示添丁。士族人在逃亡過程中,還不斷吸收沿途文化,從而在花燈設計、造型、制作等方面獲得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繪畫、美術、剪紙、書法、對聯、詩詞方面體現更為藝術化。后來士族在梅州鄰地定居下來,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年在春節至元宵期間,不論哪家喜添貴子,都會習慣地買盞花花綠綠的紙扎花燈,懸掛在屋內或祠堂或“燈寮里”,以示“添丁”。而“燈主”的要求也比較高,制別是燈的外表美觀方面,要求更加高,有的鄉紳還要求燈的剪紙、繪畫、詩詞方面都要有深度以示自己家族的威望。
作為傳統民俗特色的河源花燈,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廢除了這一習俗。在那段時期,無人敢做、無人敢買、更無人敢掛,這一民間工藝幾乎失傳。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元宵時農村又興生子掛花燈的習俗,而且花燈的扎制技術也有了創新提高。但此時的掛花燈已不僅僅是生子就掛燈,而是娶了媳婦,做了新房子均會掛燈, “掛燈”已是對節目或喜事的慶賀了。
近年來,花燈得到了迅速發展。它的主旨不僅僅在“添丁”吊燈,且迅速形成一個比較大型的“花燈節”,它不但保存了地區特有一種傳統習俗,它還在原有的習俗上進一步得到創新。連平忠信花燈節的舉辦,在周邊地區引起了積極反響,各界人士踴躍參加花燈節各項活動,賞花燈談商貿成為一大特色,許多攝影愛好者也趁此大好機會前來采風創作,為宣傳連平縣忠信及河源起到促進作用,也為當地的招商引資、旅游業的發展和繁榮當地經濟創造了條件,達到了以“花燈”促經濟發展的目的,這對河源來說,“花燈”更賦有新的意義。
關鍵字: 吊燈 文化藝術 春節 民間 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