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塔
水口塔位于連平縣上坪鎮東陽村。據連平縣博物館館藏資料記載,水口塔建于清代,但具體的時間和建筑的來歷卻沒有記錄。傳說,當地人的先祖從中原遷居于此后,家族不興,為了阻止“風水外泄,當地鄉紳就在“水口建筑了水口塔。水口塔又稱風水塔,塔平面呈六角形,為五層樓閣式磚塔,高16.8米,塔底層邊長3.25米,壁厚0.97米。塔腔為壁內折上式結構,層層遞減。塔身北向正面各層辟拱門,首層門寬1.06米;二至四層門額分別嵌有“巨靈一臂、“雄鎮南天、“捫星浴月等字。各層用菱角牙磚與挑檐磚相間疊澀出檐,檐置灰梗布瓦,檐下繪有不同色彩的幾何圖案。如此可見,當年建水口塔可謂精雕細琢。但是,如今人們看到的水口塔,正門已被毀,四周被雜草簇擁著,五層的塔身爬滿了苔蘚和藤蔓,每一層檐上都雜草叢生。歷經歲月的洗禮,水口塔門額上嵌有的“巨靈一臂、“雄鎮南天、“捫星浴月等字已模糊難辨,塔內的階梯已被拆除,只留下幾塊斜搭著的木板。說起水口塔,不能不提水口橋,應該說,水口塔和水口橋是相互聯系的。水口橋距水口塔約100米,據說,水口塔和水口橋的興建時間相隔不久,也是當地鄉紳為“鎮住上坪河水而興建的。還有傳說水口橋由黃糖、泥沙等構筑而成,并無石塊,也沒用水泥,故名水口橋。水口橋有兩拱,倒映在水中,像是兩只連環緊緊“箍住了河水。這座橋歷經幾百年風雨的侵蝕,依然屹立不垮。在橋的兩端各生長著一棵榕樹。相傳,這兩棵榕樹一棵為雌,一棵為雄。當這兩棵榕樹的枝葉連接起來時,這小鎮便可出大人物。修建105國道時,水口塔旁的山被炸掉,105國道也將水口塔和水口橋分開了。與水口塔對峙的建筑,是河右岸的烈士紀念碑。據說,解放前這里土匪猖獗,一個連隊的解放軍前來剿匪,在水口遭到悍匪的伏擊,全連覆沒。為了紀念這些英烈,當地政府便就地建起了這座碑。碑高有五六米,碑石上鏤刻著烈士們的英名,如今已模糊難辨,周圍雜草叢生,下山的水泥小徑,也已斷裂多處。
關鍵字: 不能不 大人物 雜草叢生 紀念碑 解放軍 連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