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坊巷深處藏古老漆線雕
南后街上有一處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
門前有一牌說明原為“葉氏民居”。
博覽苑主要是民間工藝展覽。
有一做泥塑的老先生姓陳名世善,其一個不大的“萬圣節之夢”就塑了555個面具,栩栩如生,很是精彩。
陳老先生不懼拍照,見我們來自遠方,很熱情地站到了自己給自己塑的像前,邀請大家拍照。
不遠有一漆線雕,金碧輝煌。
漆線雕的主人姓藍名全成。
只見他右手執雕刀,左手提線棍,聚精會神地專注不二地把漆線輕輕地雕琢在盤上。
資料記載,漆線雕是二千年漆藝文化歷史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享譽近三百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 閩南工匠們開始把漆線雕工藝用在寺廟、神佛雕像的裝飾上,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簡,以糯米和木胎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質期短、易蟲蛀、易變形的缺陷。后來,工匠們發現用紅磚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著在木胎上進行雕制,可使其保質幾年、甚至十幾年.此后,漆線雕作為獨特的工藝品開始流向市場,但早期的漆線雕作品少而昂貴,清朝康煕年間只在閩南一帶大寺大廟中收藏著部分精品。
上個世紀80年代后,由于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傳統工藝受到人門的普遍忽視,加上漆線雕工藝原始,流程復雜,歷代匠師的技法皆無任何文字記載,且受民間秘傳影響,瀕臨失傳之險.后經漆線雕藝人的努力,結合現代科技成果,漆線雕由純漆線工藝變為集中國三大工藝的特色,具有景德鎮陶瓷的古雅、福州脫胎漆器的神韻、北京景泰藍的華彩。
漆線雕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等,配合閩南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純以手工制作而成.其技法均為秘傳,流程有條、盤、纏、堆、雕、鏤、刻等數十道工序,一件產品需耗時幾月甚至數載的專業制作時間,做工精細雅致,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典雅,畫面栩栩如生,件件近乎絕版專制.是以形成各種精巧而浮突的紋樣.其表面貼以純度為99%的金箔,確保光澤如初、永不褪色.其獨特的技藝為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漆線雕乃古代佛像雕塑藝術之遺脈,它發展了塑像彩繪裝飾藝術,使裝飾線條凸起。千百年來這種技法不斷完善,從早期的“線起”,“瀝粉”的工藝發展到“漆線”。這些線條變得十分豐富而復雜,使剛柔粗細詰詘盤繞,各種美麗圖案層層現出,再加以黃金貼面,五彩鋪地,使整個雕像華麗莊嚴,精妙絕倫。
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除了泥塑和漆線雕,還有很多極具民間特色的工藝。
出博物苑,又走在了南后街上。
南后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千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云集。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墻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歷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
如今的南后街可真的成了一條商業街,臺北印象,國姓爺土筍凍,澤云閣,女人故事,百家姓,相思豆,麥當勞,嗨,吃的,穿的,大的,小的,啥都有。
三坊七巷 (1)
三坊七巷 (2)
三坊七巷 (6)
三坊七巷 (9)
三坊七巷 (10)
三坊七巷 (11)
三坊七巷 (12)
三坊七巷 (13)
三坊七巷 (15)
三坊七巷 (17)
三坊七巷 (18)
三坊七巷 (21)
三坊七巷 (22)
三坊七巷 (25)
三坊七巷 (28)
三坊七巷 (30)
三坊七巷 (32)
三坊七巷 (38)
三坊七巷 (39)
關鍵字: 泥塑 福州 福建省 老先生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