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細雨煙蒙尋海枯石爛
圍江有座山叫饅頭山,距離霞浦縣城三十多公里。
許多攝影人來到圍江,都要起個大早,趕在太陽出來以前到那饅頭山前,在茫茫的大海邊等待太陽的升起,拍那太陽升起來的那絲兒的絢麗。
然而,雨始終不離不棄,我們只好睡了個懶覺,吃了早飯去了那兒。
饅頭山又叫情人島。
據說,有情人在還未漲潮時,雙雙登上了饅頭山,待潮水漲起來后,回家的路被海水淹沒。
于是,他們就在島上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又是一個很浪漫的故事,卻讓我一兩句話說的沒有了情趣。
饅頭山實際上是一座獨立的島礁,四面環海。
退潮時,灘涂環抱著它,顯得那樣靜謐深遠。
漲潮時,海水圍繞著它,又充滿了勃勃生機。
雖然雨越下越大,雨霧茫茫,情人島的綠有些兒朦朧。
然而,雨朦朧中,翠綠的山峰,遠處的漁船,覓食的白鷺,拾海的漁民。
這一組組的畫面,總是以它的壯觀和典雅,讓人贊嘆。
饅頭山擁有優越的海岸線,是養殖海帶、紫菜的聚集地,它的名稱由來是由于其外形像饅頭。
站在海岸邊的山上,一眼望過去,一排排紫菜和海帶,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層層竹排的倒影,灰灰的恰似中國畫的墨跡暈染。
離開饅頭山,我們去了七都灘涂。
七都灘涂是閩東最古老的海上明珠。
在漫長的歲月里,經過無數次潮起潮落,形成自己獨特的景觀。
這里也是攝影人很留念很鐘情的地方。
那天,我們冒雨攀登離七都灘涂最近的小山頭。
七都的淺海灘涂,據說有上百萬畝。
漲潮時,陽光下,海水蔚藍,海天一線。
退潮時,海漸漸地枯了,這才發現灘涂上沒有石頭,石頭都爛在了灘涂上。
哦,這時想起來的是那千古名句“海枯石爛”。
灘涂處有一條溪叫七都溪,源自福鼑,流經太姥山麓,從本縣牙城灣注入東海。
據說,兩岸幽林翠竹,天造奇觀。
泛筏溪上,一路水碧山清,粼波蕩漾,恍如仙境。
最美的也最讓人神往的是“楊家溪風景區”。
景區位于牙城鎮西北部,是國家級風景太姥山“山、海、川”三大游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海國桃源”之稱。
資料記載,七都灘涂的溝壑建于抗日戰爭期間。
那個時期,漁民們充分利用灘涂的自然環境,在灘涂上建筑方圓數萬米平方米的土埂堡壘。
一旦艦船駛入,退潮后就會困在溝壑中動彈不得,成了甕中之鱉,束手就擒。
當年的海岸屏障,歷經半個多世紀滄桑歲月,如今已經成為漁民們賴以生存的養殖海產品的基地。
雨中,佇立于山上,俯視七都灘涂、海上養殖場和灘涂溝壑,看著潮水漸漸退去,灘涂溝壑那道道脊梁慢慢顯露,縱橫交錯、迷宮戰道,為之震撼。
七都灘涂1 (2)
七都灘涂1 (4)
七都灘涂1 (6)
七都灘涂1 (8)
七都灘涂1 (10)
七都灘涂1 (12)
七都灘涂1 (14)
七都灘涂1 (15)
七都灘涂1 (18)
七都灘涂1 (20)
七都灘涂1 (21)
七都灘涂1 (23)
七都灘涂1 (25)
七都灘涂1 (27)
七都灘涂1 (28)
七都灘涂1 (29)
七都灘涂1 (31)
七都灘涂1 (34)
七都灘涂1 (37)
關鍵字: 大海 攝影 福建 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