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漫步感受小資生活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六百米的鷺江。
平時,輪渡往返于廈門島與鼓浪嶼間。
起臺風時,輪渡停渡,有時一停就好幾天。
鼓浪嶼島上面積1.87平方公里。
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
島上有一條六公里長的環島路,由道路、隧道、曲橋組成,只有電瓶車可以載游客。
沒有機動車和自行車。沒有車馬的喧囂,只有鳥語花香。
島上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從日光巖下山后,我們徹底放松了下來,安安心心地把自己懶懶地放在島上,輕輕地享受難有的時光。
于是,干脆在島上的游客中心領了一張鼓浪嶼自助游提示卡,悠閑自在地沿著晃巖路向西而行,悠閑自在地欣賞起島上的萬國建筑,感受著想象中的那時的小資生活。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
其名是因島的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便稱“鼓浪石”。
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于此。
日光巖上尚存水操臺、石寨門故址。
1842年,鴉片戰爭后,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個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人販子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設教堂、辦洋行、建醫院、辦學校,炒地皮、販勞工,成立“領事團”,設“工部局”和“會審公堂”,把鼓浪嶼變為“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興建住宅、別墅,辦電話、自來水事業。
1942年12月,日本獨占鼓浪嶼。
抗日戰爭勝利后,鼓浪嶼才結束一百多年殖民統治的歷史。
鼓浪嶼樓房鱗次櫛比,掩映在熱帶、亞熱帶林木里……組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鼓浪嶼是“音樂家搖籃”,只要你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
音樂,已成為鼓浪嶼的特別絢麗的風景線。
廈門市音樂學校就在鼓浪嶼島上。
那天清晨,我們來到學校前,正好是學生在排練。
鼓浪嶼音樂人才輩出,蜚聲中外樂壇的有鋼琴家殷承宗、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等。
鼓浪嶼是“建筑博覽館”,許多建筑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臺、鉤欄、突拱窗。爭相斗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鼓浪嶼 (2)
鼓浪嶼 (3)
鼓浪嶼 (4)
鼓浪嶼 (5)
鼓浪嶼 (8)
鼓浪嶼 (12)
鼓浪嶼 (13)
鼓浪嶼 (15)
鼓浪嶼 (16)
鼓浪嶼 (18)
鼓浪嶼 (20)
鼓浪嶼 (22)
鼓浪嶼 (24)
鼓浪嶼 (26)
鼓浪嶼 (27)
鼓浪嶼 (28)
鼓浪嶼 (29)
鼓浪嶼 (31)
鼓浪嶼 (35)
鼓浪嶼 (38)
關鍵字: 廈門島 廈門市 寬 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