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文化之旅
去武夷山,是一直以來的夙愿。那一方丹山碧水,那些美麗的傳說,無數次在夢中縈繞盤旋。前幾天終于有機會,可以踏上武夷山水,一解心中纏纏綿綿的癡戀。
卻不想,尚未來得及感受人間仙境的美麗,就已邂逅了朱熹,于是極致的美景不覺間開始淡化,武夷山厚重的朱熹文化漸漸凸顯,再凸顯。“逝者如斯”。這個朱熹親筆書寫的摩崖石刻。
不知為何在心中穩穩生根。每每無意中念及,字眼在口中輾轉沉吟,腦中遙遙想起的,是那個圣潔又平淡的人,地處崇山峻嶺之中的五夫鎮方圓170多平方公里。
這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山村小鎮早在宋代就已經十分鼎盛,是名人學者云集之地。800多年前,一代理學宗師朱熹就是在五夫苦讀成名,并在這里著書辦學,生活了40多年。
40多年,朱熹的生涯像流轉不息的武夷九曲溪一樣,淘盡泥沙之后,顯得格外圣潔平靜,就像著名學者趙樸初詠嘆的那樣:“滄浪之水,可以濯我纓!”
朱熹14歲時其父朱松病故,即隨母從建甌來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劉子羽等長輩對朱熹傾心教誨,使他打下了厚實的學術功底。 24歲首踏仕途,赴泉州任同安縣主簿。
歷4年后回到崇安,筑室武夷山中,講學著述。宋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在提舉武夷山沖佑觀期間,完成了他集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論語集注》、《孟子集注》。
這兩部中國哲學史上重要著作的問世,標志著朱熹理學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建立。54歲時朱熹由浙江任上返回福建,在武夷山隱屏峰下創建武夷精舍。
廣收門徒,聚眾講學,歷時5年之久。四方學子,接踵而來,武夷山因而被稱為“道南理窟”。常年的治學研究終有所成。朱熹成為繼孔子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
他集孔子之后的學術思想之大成,朱熹輯錄程頤、程顥二人與其學生“所見聞答問”,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的“程朱理學”,形成儒學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學。
國際上也稱為后孔子主義,被欽定為官方的正統哲學思想,構成中國宋代至清代以來(13世紀至20世紀)700多年間一直處于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代表著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民族精神。
是東方思想史、教育史、哲學史和文學史上繼孔子之后的重要發展階段。到底,是什么給了圣人靈感和感動,能經受常年的研學的寂寞,還能學所大成?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閑聽棹歌兩三聲。”圣人自己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正是如此的人間仙境,才能讓圣人洗去塵世的萬千煩惱。
自有沉浸在美景和研究中,最終修成正果,成一代儒學大家。丹山碧水,先人處處留痕武夷染情。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學習了五十余年,在講學授徒、著書立說之余,還遍游武夷全山風景。
足跡踏遍咯武夷山的角角落落,留下了許多歷史足跡。五夫鎮自古就有"鄒魯淵源"之稱,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朱子理學的形成地,朱熹在五夫從師就學長達40余年。
是重要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輩出,境內遺址遺跡豐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屬于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五夫鎮興賢古街上的興賢書院是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構筑。
朱熹學有所成后,曾在該書院講學授徒。位于五夫潭溪之畔、屏山之麓的紫陽樓,是朱熹父親朱松的好友劉子翚,不負朱松重托,為朱熹母子構筑的樓宅。
門前幾畦青圃鑲嵌著的半畝方塘,傳說曾啟迪朱熹作出《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膾炙人口的詩句。
鎮中還有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古巷—朱子巷,是朱熹進入武夷山的第一巷。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位于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
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有仁智堂、隱求室、止宿寮、石門塢、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筑。
時人稱之為“武夷之巨觀”,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書集注》和以它為教材實行完好的教育實踐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九曲溪是中國最美的溪流。無數的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痕跡,流傳最廣、最為有名的,還是朱熹作的《九曲棹歌》。九曲溪發源于武夷山脈的主峰——黃崗山的西南。
上游流經山深林密,雨量豐沛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下游流過星村,進入武夷山風景區,繞了九曲十八彎,到武夷宮前匯入崇陽溪,全長約60公里。
而從星村至武夷宮這段則為名震遐邇的九曲溪,長不過10公里。乘竹排飄在九曲溪里,峰回水轉,如在畫中,武夷山的秀麗山峰一一飄現在眼前。
每轉過一道灣,巖壁上都有《九曲棹歌》的摩崖石刻,古意悠悠。朱熹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飽滿、遒勁,自成一家,不失為書法珍品。
同許多文人雅士一樣,朱熹也喜歡題壁摩崖,或嘔歌山水,或借景抒情。武夷山水哺育了朱熹,給了他營養和靈感,因而他在武夷山的題刻也最多。
夷山現存朱熹摩崖題刻(不計碑刻、匾額及后人擷朱熹詩作、遺墨補刻)共13方。這些摩崖石刻不僅點綴了武夷山的美麗如畫的風景,而且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極其豐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內容。
它賦予武夷山以獨特的精神風貌、人文價值。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學乃至東方文化的圣地。朱熹時期,武夷山茂林修竹。
危崖清泉,山險溝深,曲徑通幽,除當地土著外,外人很少進入。而正是這樣潮濕幽靜的自然環境,才練就了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學體系。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其實,一方水土也能養一種思想,一種境界。朱熹有詩云:“晨窗林影開,也枕山泉響。隱去復何求,無言道心長。”字字句句中,飽含著朱子對武夷山的熱愛和依賴。
沒有這武夷山這人間天堂、世外桃源,也就沒有朱熹的那般思想。可以說,武夷山誕生了理學大師朱熹。反過來說,朱熹對武夷山的意義也是舉足輕重的。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候,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武夷山的一段評價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該地區為唐宋理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
自11世紀以來理教對中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可以看出,這個理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應該說對于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遺產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至今,武夷山仍完整地保存著很多有關朱熹的遺跡、景點,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感受。“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了朱熹的存在,這方山水才有了靈性,有了輾轉的必要。而輾轉的結果,是更加深了對朱熹的了解和尊敬。
武夷山和朱熹,朱熹和武夷山,很難說清誰成就了誰,誰成全了誰。只能說,武夷山是幸運的,因為有朱熹;朱熹是幸運的,因為生活在武夷山。而最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去武夷山尋找朱熹的足跡!
關鍵字: 人間 仙境 傳說 武夷山 邂逅